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在旋律中告别:一位艺术大师的临终三年与精神余响

B+8.2
那张憔悴的面容刚出现在镜头前,就让人揪心不已。当时间倒退回生命最后的三年,这段旅程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暗流涌动。日记和照片像忠实的史官,默默记录着一位艺术大师逐渐黯淡的人生轨迹。

在旋律中告别:一位艺术大师的临终三年与精神余响插图

我不禁好奇:当这位向来从容优雅的艺术家,突然收到死亡判决书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风暴?

他本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却在命运捉弄下失去所有,被迫重新学习生活的琐碎。在那些最孤独的夜晚,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精神支柱乃至信仰都会赤裸裸地暴露——毕竟在绝境中,只有抓住某种强大的力量,才能让生命之火继续燃烧。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临终前曾说过,自己靠着声音活着。或许那时,他也渴望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在光影交错间寻找慰藉。

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哲学书籍成了他的精神食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深邃、柄谷行人的智慧、三岛由纪夫的文字魅力,都成为他与先哲对话的桥梁。若能更早开始这样的精神之旅该多好,可惜人生总难免相见恨晚的遗憾。

虽然我还没到直面死亡的年纪,但也有过住院的经历。幸运的是,作为现代艺术大师,他的人生终章得以被完整记录。从疫情阴霾到俄乌战争,我们见证了他走向终点的每一步。

ps.观看这部不足一小时的纪录片时,我的体验可谓一波三折。家人不断打断观影,从抱怨升级成争吵,甚至在我旁边打印文件半小时。身处世俗纷扰中,遭受各种干扰,这种状态真的比平静面对死亡更好吗?

一个人能为理想而活,不受干扰地追求梦想直至成功,这才是最美的生命图景——当然,这需要足够的物质基础。

就像坂本龙一说的:"我经历了很棒的一生。"能说出这句话,已是圆满。

我常想,临终之人应该会宽恕一切,与世界和解。我能想象他满怀爱意告别世界,却难以理解有人会带着怨恨离开。

生命最后两天,他在病床上听着演讲感动落泪;最后一小时,手指仍在虚拟钢琴上弹奏,在旋律中安详离世。

当空镜头缓缓扫过,大师虽已逝去,但他的音乐与精神,依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5.8.4 投影仪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