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仿佛跟随主角加斯帕一同踏入了一个充满青春迷茫与情感纠葛的夏天。与《冬天的故事》相比,它有着独特的韵味,好似男生版的细腻情感画卷。影片以感情为主线,将青春中的迷茫与摇摆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其说是一个男人与三个女孩之间的感情纠葛,不如说是一个男孩在感情与自我之间艰难探寻的过程。
这个夏天,阳光、沙滩、女孩、水手、民谣、旅行等元素齐聚,仿佛一切都被夏日的热浪烘托着,热烈而奔放。而加斯帕,就身处这一片盛放之中,他的心也如同这夏日般,懵懂又热烈。
一直想对加斯帕的审美提出质疑,他为何对雷娜如此念念不忘呢?在我看来,雷娜似乎是三个女孩中最不值得关注的。她显得颇为肤浅,与加斯帕见面后,聊的大多是日常琐事。对于热爱数学且对音乐执着追求的加斯帕来说,这样的交流仿佛缺少灵魂。而且,雷娜还自负又自我,心情多变如六月的天气,阴晴不定。她对待加斯帕的态度,更像是将其当作一个随时可以召唤的存在,而非真心去爱。
然而,加斯帕却深深爱着她,甚至视其为理想型。细细想来,或许正是雷娜的自负和多变,那种不确定的、若即若离的感情,让加斯帕陷入了一种奇妙的追逐之中。他徘徊在得到与得不到之间,被这种偶然性所吸引,愿意为她扮演定制的角色,任其指使。雷娜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加斯帕在爱情方面的迷惘,让他在感情的世界里时而惊喜,时而等待和牵挂,始终保持着新鲜感。
苏莲与加斯帕,表面上看似乎十分投缘。舞会上的一见钟情,相似的爱好,一个爱写歌,一个爱唱歌,都愿意付出热烈的爱。但两人之间的差异却难以磨合。苏莲的爱处于交往和试探阶段,她渴望对方坚定地选择自己,一旦突破这个阶段,她的爱将会如火般炽热。而加斯帕对她的爱,起初就带有寻找替代品的意味,注定是短暂且犹豫的。一个有原则,一个优柔寡断,一个渴望坚定相爱,一个只想寻找“夏日情人”,这样的两人终究是不合适的。加斯帕也隐约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苏莲身边时,他总有一种疏离感,本质上是苏莲在爱情上的原则与加斯帕对爱情的迷惘产生了冲突。
玛戈,或许是影片中最具魅力的女孩。她学民族学,有自己的爱好和想法,思想深刻。因为专业的缘故,她善于理解他人,能轻易融入人群,尤其对加斯帕,她既能看到他笨拙、油滑、虚伪的一面,又能包容和接纳他。她身上的少女感,让她在理性分析与感性的爱之间自由切换,对加斯帕的感情也在疏离和接近之间徘徊。加斯帕对她也有爱意,否则不会有草地上那可爱的“接吻”一幕。在他们之间,有许多像《爱在》男女主一样深刻的对话片段,彼此有着深层次的共鸣。
但他们真的适合做恋人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玛戈对加斯帕的爱建立在一定的距离感之上,若真的成为恋人,她未必还能包容加斯帕的幼稚和迷惘。而加斯帕自己可能都没想明白对玛戈的感情,又怎能给予她想要的爱呢?
加斯帕内心的直觉认为雷娜是理想型,但整个夏天他的内心都是犹豫和纠结的,这也导致他惹出了同时答应三个女孩去威松岛旅行的麻烦。好在侯麦巧妙的情节设计,一通偶然的电话让加斯帕得以全身而退,他或许会庆幸自己被偶然解救,从此更加坚定对偶然性的追求。
不过,加斯帕是否真的只是把电话内容当作借口呢?恐怕并非如此。影片中多处体现了他对音乐近乎执着的热爱,他重视夜晚的创作时间,无论玛戈的邀请还是聚餐交谈,都不能阻碍他回家创作。在与苏莲和雷娜的亲友聚餐时,他都全身心投入地聊音乐,丝毫不顾及女孩子的感受。他对音乐的热爱坚定而不可撼动,甚至可能胜过了对爱情的渴望,将爱情视为创作之余的调味剂。
所以在感情上,加斯帕终究还是个幼稚的男孩子,就像玛戈说的,他是“越老越吃香”的类型,至少在当下,他在感情上还未成熟。影片最后,两人告别时,加斯帕向玛戈诉苦弄丢了所有女孩,玛戈希望他反思,他却将其归结于命运。这个结尾很有趣,加斯帕大概率不会真正反思,他仍将感情的混乱归因于不可控的命运,或许只有当他真正成熟时,才会开启反思吧。
其实,加斯帕并没有弄丢所有女孩。他和雷娜会保持名义上的恋人关系,与玛戈也会书信往来,保持着情愫。只是苏莲大概率不会再理他了。这个夏天,他暴露了自己的幼稚,虽未收获成长,但暴露或许也是成长的第一步。
影片翻日历的叙事方式令人喜爱,从加斯帕每天到沙滩开场,到恰到好处的地方结束。夏天的元素与青春、爱情完美结合。加斯帕想吻玛戈的那几个镜头,充满了情窦初开的可爱;他专注弹吉他创作的画面,更是帅气且令人崇拜。
还有一点私货想说,真的很羡慕加斯帕和玛戈的关系,恋爱或许会破坏这种美好。这种在青春异性之间特别美好的状态,喜欢却又不适合恋爱。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最终却破坏了这份美好。究竟什么样的两个人才是适合恋爱的呢?我也很想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