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隐藏摄像机》影评:暴力画面,真实的构建

2025年3月29日,大光明影院举办哈内克回顾展,为影迷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隐藏摄像机》影评:暴力画面,真实的构建插图

午后的慵懒氛围中,Majid自杀的一幕如惊雷般划破宁静,鲜血溅满墙壁,瞬间让整个影院陷入惊呼。这种集体观影的独特体验,正是其无可替代的魅力所在——在共享的感官震撼中,我们被哈内克那突如其来的惊吓深深吸引。

影片中,现实、梦境、录像带影像与电视台节目的界限模糊交织,仿佛置身于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而人为的倒带、暂停及剪辑手法,才勉强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区别。真实与虚构的边缘早已模糊不清,影片似乎在追问我们:如何在这混沌中分辨两者?

电影对观看机制的控制,犹如一种影像暴力,其最终指向的是权力结构的暴力。这与影片所揭露的殖民暴力不谋而合,形成了深刻的一致性。

如果说人类对影像的控制是对真相的篡改与掌控,那么隐藏摄像机的存在则揭示了一种失控状态。在这种失控中,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与伪善被无情揭露。摄像机如同冷眼旁观的监控者,不动声色地记录着一切,使影像成为了接近真实的载体。

然而,这种“真实”同样是人为操控的产物,甚至可能沦为恐吓的工具。镜头往往并不追随主人公的步伐,而是选择在一段距离之外或玻璃之外进行冷静的观察与记录。故事中的人物或许永远不知道是谁在凝视他们,而观众在满足窥视本能的同时,也不确定自己究竟通过谁的视角成为了凝视的主体。声音从Z轴纵深的反方向传来,仿佛将影院变成了一个未知的画外空间。当汽车从摄像机背后驶入画面右下角时,我们只能顺着有限的目光去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下一秒又会有哪些人物出现在画面中。结尾处固定机位的长镜头里,面对着学校门口来来往往的人群,我们找不到明确的观看焦点,一切都有待于个人去探寻和解读。这正是影像含混与多义的体现。

起初,我曾以为左下角出现的两个人长得很像白男的儿子和阿尔及利亚人的儿子在交谈,并尝试将这段影像的含义解读为历史创伤记忆在个体身上的代际相传。但由于看得不太清楚,且感觉这种可能性不大,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猜测。观众的参与和解读显然构成了影像的一部分,那些未被解读的影像也成为了导演与观众之间的一种游戏。

我偏爱那些冷峻而深邃的影像作品,因此这部影片颇得我心。不过话说回来,毕竟这是二十年前的片子了,关于影像的功能性和真实性问题,在今天看来或许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