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日报》百度云网盘资源泄露阿里云盘免费资源下载在线观看
https://pan.baidu.com/s/kFTgQytgthUnAtplvYSWDD6
8月30日,青年演员杨洋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想起他们,我就心发烫》,深情回顾了自己从童年到成年,通过影视作品与“英雄”一次次精神对话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对英雄精神的深切感悟。
文章开篇,杨洋坦言自己从小就是个“战争片迷”。他回忆,儿时反复观看《铁道游击队》,被游击队员为保护乡亲奋不顾身、与日寇殊死搏斗的场面深深震撼。那种“很酷也很厉害”的直观感受,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向往英雄的种子,甚至暗暗立下志向:“将来也要做英雄。”
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邂逅了《亮剑》。李云龙在绝境中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的形象,让书本上抽象的革命者形象瞬间变得鲜活而立体。杨洋描述道,李云龙站在硝烟弥漫的战壕中,脸庞虽被熏黑,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仿佛穿透了历史的尘埃,直抵人心。更让他动容的是剧中那些无名战士的壮烈:神炮手王承柱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紧抱迫击炮;小战士虎子拖着残腿,以血肉之躯扑向敌军射击孔;骑兵连在弹尽粮绝后,砸毁枪支,拔刀冲锋,直至全部牺牲。“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这悲壮的冲锋,正是今日和平生活的基石。
随着阅历增长,杨洋对“英雄”的理解也愈发深刻。在《闯关东》中,他看到了另一种英雄气概。朱家老小在乱世中颠沛流离,面对饥寒与欺凌,却始终不屈不挠。朱家父子守田的坚韧,兄弟护家的担当,以及国难当头毅然从军的决绝,都彰显着中国人骨子里的“不肯认输”。尤其文他娘离家前那句“给过路人留个安身地”,朴素的话语里饱含着超越小家的仁善与担当,让杨洋体会到“卫国是忠,护家是勇,帮人是善”的深厚内涵。
近年来,杨洋又为《悬崖》等谍战剧所吸引。剧中周乙、顾秋妍等地下工作者,如同行走在刀尖上的舞者,外表冷静克制,内心却信仰如炬。在哈尔滨最寒冷的冬夜,他们用沉默守护着滚烫的忠诚。这种在无声处听惊雷的“孤勇者”,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英雄的坚守与牺牲。
岁月流转,这些荧幕上的英雄形象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杨洋心中愈发清晰。他坦言,即便已离开部队,但那份由英雄精神点燃的“劲儿”从未消散。参演《建党伟业》《特战荣耀》等作品,更是让他得以亲身感受和传递这份力量。他相信,人们之所以喜爱抗战剧,正是因为它们能唤醒心底那份守护所爱、勇往直前的热忱。和平年代无需再赴汤蹈火,但“往前冲”的精神永不褪色。烽烟会散去,故事会老去,但英雄精神如同不灭的灯塔,永远照亮并指引着后来者前行的方向。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