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娱乐速递

于适聊青年创作:在吴天明影展找寻突破边界的自由和可能

在首届吴天明青年电影展的“在场对话”环节,青年演员兼音乐人于适的亮相,为这场探讨“青年创作与跨界表达”的思想碰撞增添了一抹鲜明的青春底色。他从《封神》中走出,却并未被角色所定义。在表演、音乐乃至文字的多重维度中持续探索,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这种不设限的创作姿态,恰恰呼应了本届影展所倡导的自由精神与先锋意识。

于适聊青年创作:在吴天明影展找寻突破边界的自由和可能插图

于适在对谈中坦诚分享了自己在表演与音乐创作中的心路历程。他没有回避初入影视行业的忐忑,也未曾掩饰对艺术表达的执着追求。从角色塑造到人生体悟,他的言语间流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清醒,让观众得以窥见一位青年创作者背后那份沉静而坚定的力量。

从《》中骁勇果敢的姬发,到《长空之王》里坚毅冷峻的邓放,于适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不断挑战自我。他坦言,真正的“自由”并非随性而为,而是源于不断打破自我设限、勇敢尝试新身份的积累。无论是演绎角色,还是创作音乐,本质上都是在寻找并表达那个最真实、最完整的自己。他引用导演“为了一瞬间拍电影”的理念,进一步阐释道:“人生中真正值得铭记的,往往是那些极致的瞬间——一秒钟的顿悟、刻骨的失落、纯粹的喜悦……这些情感的火花,会沉淀为创作的养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悄然生长。”

回忆起《封神》的拍摄经历,于适提到自己的第一个镜头竟是影片的结局。尽管起初充满疑虑,但凭借扎实的人物小传与长期积累的素材,他迅速建立起角色的内在逻辑。“地基打得牢,无论风吹雨打,都能稳稳立住。”在封神训练营的漫长岁月里,他并不知晓自己将饰演谁,却始终全情投入每一次训练与学习。全年无休的拍摄周期中,即便没有自己的戏份,他也坚持在训练场反复打磨动作与情绪。“当杂念归零,专注便成了最强大的武器。”

于适聊青年创作:在吴天明影展找寻突破边界的自由和可能插图1

而《封神》上映前的三年等待,成为他人生中一次深刻的沉淀。那段时期,他经历了从角色中抽离的空虚、对未来的不确定,甚至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但正是在这段沉默的时光里,他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学会了在喧嚣之外寻找内心的平衡。当影片终于定档,他的情绪并非狂喜,而是平静中带着感激——那是对团队、对时间、对坚持本身的致敬。他相信,真正的成熟,是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不卑不亢,始终保有对生活的清醒认知。

于适的合作履历堪称“青年导演梦之队”:从、袁和平,到、刘晓世、滕丛丛、宋昊霖等新锐导演,他在不同风格的剧组中汲取养分。他形容《封神》训练营让他首次体会到“电影工业化”的精密运作,“每个部门如同齿轮,环环相扣,推动巨轮前行”;而与部分新锐导演的合作则更具即兴色彩,现场的即兴发挥与二度创作常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他强调,演员不仅要沉浸于角色,更要具备“导演思维”,在投入与抽离之间找到平衡,既释放最真实的情感,又确保表演服务于整体叙事。“先全力以赴,再精准调控,这才是表演的完整闭环。”

在音乐领域,于适同样坚持“听从内心”的创作原则。他从不为产量而写歌,而是等待灵感自然涌现。化妆时的几句歌词、备忘录里的零散思绪,甚至十年前写下的文字,都可能成为新作的起点。他相信,跨越时间的情感共鸣,才是作品最深的重量。面对外界评价,他始终保持清醒:“创作需要一颗坚定的心,不盲从潮流,不畏惧批评,只忠于自己的声音。”

此次吴天明青年电影展,于适用真挚的分享诠释了一位青年创作者的艺术信仰。他以专注为笔,以热爱为墨,在不断突破与自省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作篇章,也为更多年轻从业者提供了关于坚持、自由与成长的深刻启示。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