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聊聊《从21世纪安全撤离》:电子影像和游戏体验咋互动的?

在国内最早一批沉浸于电子游戏魅力的青年群体视角下,《》(2024)以1999年的成长印记为锚点,与导演李阳的个人经历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二十余载光阴流转,数字影像技术已臻至成熟之境,而李阳却以颠覆传统的创作手法,将往昔岁月重塑为一部洋溢着浓郁游戏美学的电影佳作。

聊聊《从21世纪安全撤离》:电子影像和游戏体验咋互动的?插图

在踏入这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影像世界前,我们不妨先从叙事维度抽丝剥茧,洞察其包裹着青春片外壳的独特架构。尽管影片大胆融合了多元类型元素进行创新编排,却仍难以完全挣脱市场化浪潮下国产青春题材的创作范式。正如学者张慧瑜在《时代的石头—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经验”》中所剖析的那样:“当下青春影视剧呈现出两种极具表征性的命名倾向——‘'与‘老男孩'。前者聚焦个体琐碎的情感纠葛,映射出80后、90后在市场经济洪流中承受的成长阵痛与职场重压;后者则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矛盾的心理图景:既抗拒长大,眷恋无忧无虑的校园时光,又在步入社会后被迫蜕变成精于算计的现实主义者。”

影片通过主角团如瞬移般的灵魂穿越设定,让他们游走于相隔二十载的两个时空之间,这种时空错位精准捕捉到了成长过程中的断裂感。意识与躯体的年龄差成为具象化的隐喻,展现角色面对青春消逝、岁月增长时的迷惘状态。与此同时,作为社会变迁见证者的城市景观被精心雕琢成两幅对比鲜明的画卷:一侧是沐浴着灿烂阳光的工业城镇,另一侧则是笼罩在幽暗夜色下的现代都市,昂扬与颓唐的视觉碰撞,巧妙实现了寓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为了扭转2019年的黯淡未来,主角们频频穿梭于已知的过往,却最终得出“命运不可更改”的喟叹。这种基于双时空交织的因果逻辑虽偏离传统电影叙事轨道,却意外契合了游戏的交互体验特质。正如学者姜宇辉在《后人类影像 : 探索一种后德勒兹的电影哲学》中所言:“电子游戏对玩家的反馈机制具有高度开放性,蕴含着无限可能,但这些可能性绝非全然随机,而是经过精密编程预先设定的边界。”这一洞见为我们理解《从21世纪安全撤离》中弥漫的游戏基因提供了理论支撑。

“互动性”作为区分游戏与电影的核心特征,在本作中得到创造性诠释。虽然电影画面本质上是凝固的艺术定格,但该片却突破常规,让角色行为与影像形态产生动态呼应,且这种设计被导演刻意强化。当男女主角王炸和刘连枝驾车逃亡时,那句看似调侃的“挂上特效档”台词,竟催生出二维与实拍镜头叠加的视觉奇观——用虚拟手法替代现实速度感的表现方式,展现出堪比动漫的夸张美学风格。

这种风格化的视觉语言在呈现角色蜕变场景时达到高潮。为战胜强敌,主角团队历经长期特训后获得超乎常人的健硕体魄,蒙太奇剪辑下筋肉暴涨的瞬间虽显荒诞,却饱含着“类主义”的理想主义激情。所有技术革新都在拓展人类潜能边界,突破肉体凡胎的先天局限。电脑特效与角色意志完美融合,塑造出仿佛源自格斗游戏的超凡战斗力。

经典街机游戏“十六人街霸”化身推动剧情的关键道具,而主角与的终极对决更是直白指向游戏本质的自述性段落。在实力悬殊的较量中,结局走向出人意料:主角重返1999年的少年时代,将反派沉迷的动作游戏替换为美少女养成类作品,导致其在2019年时空因体型臃肿而丧失战斗能力。看着反派身躯逐渐膨胀变形的过程,宛如观赏一场震撼的视效盛宴。这正是游戏即时反馈机制的典型体现——主角的操作如同代码指令,瞬间改写了影像叙事与角色命运。

影片首次呈现人机交互玩游戏场景时,深刻揭示了游戏对人的双向影响,并借主角之口抛出箴言:“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隐晦批判了过度沉溺虚拟世界的弊端。若将游戏视为脱离现实的幻境,其作用便如同片中提到的“旯蟆”毒素,成为诱发成瘾的精神致幻剂。

回溯导演李阳的成名作——2009年动画短片《李献计历险记》,其中主角对游戏的痴迷近乎偏执,在不断重复的“重玩”循环中陷入时间囚笼,甚至不惜与现实世界彻底脱节。可惜人生没有存档读档功能,无法像游戏般重新开始。反观《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结局处理,则展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历经成年离别后重返少年时代,曾经的困惑在瞬间豁然开朗,成长历程通过独白叙述显得豪迈而洒脱。

片中主角曾言,经年累月的训练让他“发现自己再也不一样了”。当电影艺术持续吸收电子影像的技术养分数十年后,《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独特之处,恰在于它完成了一次对游戏的解构与重组,实现了媒介融合的创新实验。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