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看完这电影就懂了,韩国人咋都不生娃啦——《首尔夏天》观后感

近期观影体验愈发糟糕,即便勉强看完也提不起写影评的兴致。一位老友向我安利了B站UP主“食贫道”,夸赞其纪录片水准极高,堪称中国的BBC。

看完这电影就懂了,韩国人咋都不生娃啦——《首尔夏天》观后感插图

循着推荐,我找到了他们最新的一期付费视频——《首尔夏天》。

这部长达3个多小时的作品堪称精品:超清画质下的近距离跟拍、普通人真挚坦率的对话采访,搭配构图考究的空镜画面,每一帧都透着匠心。

如今人们很难有耐心看完一部冗长的虚构类闷片,但《首尔夏天》的三个小时却过得飞快,丝毫不觉枯燥。

影片开篇以文字结合简短访谈的形式梳理了韩国建国历程,系统罗列政权更迭脉络,并穿插讲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这片土地上的交替起伏。

资本主义主导下的韩国现状如何?客观而言确实优于极端低生育率的困境。

可若当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会怎样?答案难以断言,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朝鲜模式绝非韩国民众所向往的生活图景。

当下的韩国社会呈现出荒诞对比:济州岛上93岁的海女依旧每日下海劳作,而江南区的同龄贵妇则执着于削骨整容以维持美貌。

镜头中的海女虽已高龄却神采奕奕如七旬老人,反观那位未出镜的江南太太,旁人提及她高龄整容的动机竟是希望以最美姿态告别人世。

倘若是你,会选择像海女般辛劳一生却能骄傲宣告“我活得比你们都久都健康”,还是效仿江南贵妇在优渥环境中耗尽心力追求符合社会审美的标准模样?

后续大量篇幅聚焦于韩国考生与练习生群体。同处青春年华,他们都需投入巨额财力与时间成本,只为搏一个或许根本不存在的光明未来。

国内常有人抱怨中学生学业繁重,但看过纪录片后便会发现,中国学生的“辛苦”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举个典型例子:韩国补习班密集区周边散布着多家医院门诊部。

学生们日均睡眠不足四小时,全靠每周前往补习班旁的医疗机构注射营养针勉强支撑,打完针又立即投入紧张的学习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外貌管理也被纳入升学备战体系——许多中学生还没上高中就被母亲带着去整容。

作为旁观者都能感受到那种窒息般的绝望感,经历过如此高压生活的人,恐怕再也不想生育后代了吧?毕竟自己都已无力反抗,又何必让孩子重蹈覆辙?

另一条赛道上,放弃考大学的年轻人纷纷涌入练习生行列,试图通过成为偶像改变命运。然而这条道路同样荆棘密布。

他们每天进行高强度训练,自费聘请专业导师指导,每月接受严格考核,只有通过者才能晋级下一轮。即便侥幸出道,也不过是起点而非终点。

真正能跻身顶流KPOP组合、红遍全球的毕竟是极少数,更多人只能在签售会上拼命刷存在感,最终悄然退场。

片中详细记录了一位24岁女练习生的逐梦之旅。

她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但被镜头定格的青春与汗水,或许正是支撑她继续前行的动力。

人生有时就像一场豪赌。

可惜在韩国,年轻人似乎别无选择:要么赌上全部身家冲刺名校名企,要么孤注一掷追逐明星梦。

至于像海女那样靠体力谋生,那已是赌输后的无奈之选。

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法则无处不在。

比如在江南区的夜店,年轻貌美者可自由入场,而年老色衰者即便愿意支付百万韩元也未必能获得准入资格。

从纪录片中能清晰感知到资本对韩国社会的深度渗透,教育领域尤甚。

高考制度的多次调整看似改革,实则变相催生了补习班刚需。短短二十年间,学生群体已沦为每周打针续命、每日奔波于补习班的备考机器,整个青春期都在疲惫与焦虑中度过。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几年前国内也曾出现教育产业化倾向,教培机构与高校提前招生相互勾连,颇有复制韩国模式之势。

所幸相关政策及时叫停。

或许这正是我们制度优势的体现吧。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