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超燃音乐能量场!聊聊《你行!你上!》观后感

在接连打造出满载符号与隐喻的“民国三部曲”(《》《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之后,姜文首度将创作视角转向纪实题材。梳理其不算高产的导演历程可见有趣分野:以《太阳照常升起》为分水岭,此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鬼子来了》呈现出向内收敛的创作态势——即便如《鬼子来了》般不断引入新角色,这些人物登场实则是对核心主题的反复叩问,即对两个民族关系的细腻描摹;而步入“民国三部曲”阶段,文本脉络则向外延展,导演沉醉于政治隐喻与抽象符号的编织。尤其在当下这个21世纪20年代的网络语境中,以《让子弹飞》为首的四部作品(含《太阳》)引发中文互联网的“姜文解码热潮”,无数观众沉浸于符号迷宫的探索之中。《太阳》恰似这座天平的支点,其符号建构既依托于导演天马行空的影像直觉,又在精密的剧本把控下如轨而行,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绝妙平衡。反观“民国三部曲”,除却剧情张力尚存的《让子弹飞》,其余作品皆在符号迷阵中迷失方向,沦为其创作生涯中相对逊色的存在。

超燃音乐能量场!聊聊《你行!你上!》观后感插图

然而《你行!你上!》却跳出了这套二元评价体系。尽管片名中的“欧亚”“沈启蒙”等元素仍透露着隐喻企图,但影片内核更接近莱奥·卡拉克斯2021年的《安妮特》——郎朗被塑造成任人摆布的提线木偶,操控者正是父亲朗国任。粗粝张扬的摄影风格与凌厉剪辑相互激荡,催生出磅礴的能量场域,整部电影宛如指尖在琴键上的疾速跃动。不同于前期作品环环相扣的叙事逻辑,也有别于后期作品苦心经营的隐喻系统,本片的核心驱动力源于钢琴演奏与肢体运动间迸发的生命动能。

不妨重温影片开篇:毫无铺垫地,父子俩在天台因弹琴事宜爆发争执,话题骤转至服药自杀、纵身跃楼等极端行为。当郎朗冲向栏杆时,朗国任一记滑铲将他定格在空中,随即片名赫然浮现。此后虽按线性时间追溯郎朗童年往事,但这一场景竟两次复现——一次依循时序自然重现,另一次则嵌套在终场演奏的回忆蒙太奇中。这种不加修饰的暴力切入方式,直接将观众抛入父子间最激烈的冲突漩涡。耐人寻味的是,当郎朗功成名就之际,画面再次闪回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直指影片主旨:如此高压的教育模式无异于精神弑杀。

这场标志性的天台戏恰是全片创作理念的缩影——每个选取的事件都蕴藏着原始能量,而编排手法却追求平均律动,使影片始终保持着均衡的节奏脉动。开场不久出现的式长镜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父子共乘三轮摩托穿越四季更迭,概念化的视觉语言贯穿始终。超现实场景肆意挥洒着身体的张力:郎朗以滑稽姿态后空翻落座琴凳,抑或两个镜像般的躯体腾空而起,这些画面无不彰显着生命本能的奔涌。

诚然,姜文过往作品中从不吝惜夸张肢体与重复台词的设计,无论是《让子弹飞》里振聋发聩的“枪在手,跟我走”,还是《太阳照常升起》中悬于树梢的鞋子,这些符号都承载着具体指向——阶级斗争或女性身份的象征。但在《你行!你上!》中,这些元素彻底剥离了具象含义,转而与疾速剪辑、夸张调度共同谱写出音乐性的华章。切片式的叙事手法撷取郎朗人生关键节点,夸张化处理的场景语义愈发鲜明:当主人公在摩天大楼间的升降机里奏响《黄河大合唱》,电视屏幕上的汤姆猫与四指弹琴的童年郎朗瞬间切换,这种摧枯拉朽的节奏感裹挟着观众直奔终章。古典音乐本就游离于具象表达之外,其模糊指向恰恰能激发感官共鸣。正如郎朗在美国音乐学院擂台赛上演绎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时,那君临天下的恢弘气象与金属质感的英雄气概,恰似姜文通过密集台词与亢奋表演淬炼出的能量结晶。每当琴声流淌,电影与音乐便达成同构共振,向外出超越言语的力量场域。

《你行!你上!》本质上是一部返璞归真的作品,观众无需调动解读前作的经验进行符号破译,只需如聆听交响乐般沉浸于动作与剪辑营造的气势之中。影片主旨在三次天台戏的循环往复中已昭然若揭,其音乐性能量场在匀速推进中几乎无损留存。不同于传统叙事电影依赖转折制造张力,本片仅凭恒定的节奏就能将这股原始冲劲延续至最后一帧。它不仅是姜文突破自我的创作新章,更超越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乃至《太阳照常升起》,堪称其艺术探索的巅峰之作。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