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他跑到32楼扯嗓子喊话,声儿大得吓人!——《震耳欲聋》观后感

走出影院的那一刻,脑海中仍回荡着挥之不去的余韵,只觉意犹未尽,恨不得立刻再重温一遍。

他跑到32楼扯嗓子喊话,声儿大得吓人!——《震耳欲聋》观后感插图

这部影片的节奏把控堪称精妙,毫无拖沓冗余之处,每一个情节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推进,逻辑严密且环环相扣。尤其是后半段众人齐心合力之时,紧张的气氛瞬间拉满,让人不禁为银幕上的角色揪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惊心动魄的场景之中。整体剧情虽带着几分压抑,但其间巧妙穿插的笑点恰似暗夜中的星光,出现的时机与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会破坏整体氛围,又能让观众在紧绷的情绪中得到片刻舒缓,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沉浸感。更令人惊叹的是剧中伏笔的铺设,早在故事开篇便已悄然埋下,若不看到结尾,很难察觉那些看似平常的细节竟都是重要的线索,而真相揭晓的方式更是出人意料,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除了精彩的剧情,影片在其他方面的用心也处处可见。

单看海报就暗藏玄机:标题字体中,“耳”字的镂空部分竟是“救命”的手语表达;“欲”字的口被完全封住;“聋”字少了一横。影片结尾时,屏幕两侧以醒目的红色呈现手语教学内容,片尾曲则是将手语融入舞蹈的《爱》。几位主要演员都在片中大量使用手语交流,特别是主角,不仅手语运用娴熟,还涉及诸多法律术语,足见其背后付出的努力。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其积极意义远超表面。尽管氛围略显沉重,但正义最终得以伸张的畅快感、对手语文化的普及以及对听障群体的关注,还有对诈骗手段及其危害的真实展现与警示作用,都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价值。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佳作,尤其适合带着家中长辈一同走进影院,绝对物超所值。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谨慎阅读。

先说主角李淇,他是地摊律师事务所的小律师,出身于聋哑人家庭却健全成长,自幼饱受嘲笑,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因此得了个“小哑巴”的外号。母亲早逝后,父亲只会索取钱财,唯有邻居老马对他关爱有加。

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无比渴望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律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渴望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然而现实残酷,他戴着玻璃盖松动的仿制金表,居住在破旧狭窄的巷弄里,连马桶都时常抽不上水,只能卑微地祈求每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质问:“我就想活出个人样有错吗?我想要被人看得起有错吗?”表面上是在责问对方,实则是在叩问自己的内心。

李淇与助手小汤在电梯里的争执堪称全片高潮。据此前宣传透露,这场戏中小汤象征着李淇内心的另一个自我,将利益与正义的矛盾具象化,展现了一场激烈的内心挣扎。随着两人对话的往复,电梯门不断开合,这一设计极为巧妙——开合的门扉恰似李淇纠结的内心世界,视觉化的呈现让这场戏充满张力。拍摄时剧组特意搭建了专用电梯以完成这一高难度场景,如今看来确实匠心独运。

新律所开业后,李淇一度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直到某次醉酒后目睹张小蕊为生计奔波的模样,听到她愤怒地宣言“就算聋了哑了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才猛然醒悟:他人可以说我聋可以说我哑,但我绝不能自欺欺人装聋作哑,即便听不到说不出,也要凭借自身努力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细细品味李淇这个角色,会发现他早已超越了单纯的CODA(聋哑人子女)或律师的身份设定,而是代表了所有在生活泥潭中奋力挣扎的普通人。他的经历真实可感,血肉丰满,让无数打工人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谁不向往名利双收?谁不希望被世人仰望?谁不愿光鲜亮丽地活出自我?

当李淇在电梯里怒吼:“我今天爬到这儿,靠的不是那帮聋人,靠的也不是你这个万年复读生!”未说出口的潜台词或许是——“我靠的是我自己。”

正如影片结尾,哑巴楼的居民鼓起勇气走进法庭讨回公道,他们依靠的同样是自身的力量。

影片用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侥幸得来的利益终将被骗子攫取,违背良心换取的名声必将带来不安。唯有靠自己双手挣来的名与利,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再来聊聊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片段。

李淇在警局营救小蕊时,以及最后面对摄像头陈述时,口头表达与手语含义截然不同的双重叙事既巧妙又有趣,既展现了他对听障文化的深刻理解,又完美契合了影片的主题设定。

从地摊所那个抽不上水的老旧马桶,到必须交租才能修复的窘迫处境;再到新律所32楼办公室里的金色马桶和流畅的冲水声——这组对比强烈地凸显了李淇身份地位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起初只是表面的光鲜。

吴阿姨引爆燃气的巨响与庆祝成功的烟花声同时炸响的瞬间,那种窒息般的压抑感扑面而来,让人与李淇产生强烈的共情,仿佛自己也陷入了无力挣脱的困境。作为易感动落泪的观众,这段场景带来的生理性窒息感尤为震撼。

哑巴楼里有个打鼓的女孩,起初她像李淇一样怨恨自己的CODA身份,愤怒地敲击着架子鼓。但当家庭被骗走积蓄被迫搬迁时,她丢弃了心爱的乐器并说出“反正没有人听得见”。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指物理上的听觉障碍,也暗示着社会对弱势群体声音的漠视。

醉酒后的李淇对着小蕊痛哭:“从我出生那天开始,我每天都说话,没有人听得见!”这是他首次撕开伤疤展示内心的脆弱。看着他踉跄跌倒又倔强爬起、满脸通红泪流满面的样子,任谁都会感到心疼与同情,演员的精彩演绎功不可没。

作为非专业人士,几乎挑不出这部电影的缺点。它既有欢笑也有泪水,兼具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演员们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

这样优秀的作品理应大火!它配得上所有的赞誉与关注!

希望所有像李淇一样的人都能站上32楼的高度。

勇敢发声!震耳欲聋!!

——————————————————————

二刷时的发现同样精彩。

李淇与小汤争吵后回到32楼,试图撕下鞋上的贴纸却粘在手上甩不掉,这似乎隐喻着他被贴上了难以摆脱的标签。

小汤辞职后坐在路边通过手机视频学习手语的细节表明,他并未真正放弃李淇,当李淇再次找他帮忙时,未等说明案件详情便爽快答应,可见他一直默默关注着前同事的动向。

最终胜诉时刻,聋人大哥率先鼓掌——虽然他们听不见掌声,但这是为了李淇的胜利而鼓;而李淇则用手语做出鼓掌动作,向他们勇敢出庭作证致敬。这一幕形成了双向奔赴的温暖画面。

李淇初次返回玩具厂时,进门前特意整理衣装发型;当吴阿姨让他摸牌时表现得驾轻就熟,甚至被夸运气好。这些细节显示出他对被关注、被认可的渴望。等到聋人大哥第一个为他鼓掌时,他先是微微一怔,随即露出释然的笑容,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坦然接受掌声的时刻。

尽管最初拒绝受理聋哑人案件时嘴上说着要追求名利,但当问及“他们是什么人”时,小汤回答“穷人”,李淇立即纠正道:“他们是普通人。”这表明他并未将这个群体视为需要怜悯的对象,只是单纯想接更有影响力的案子而已。

——————————————————————

三刷仍有新收获。

之所以推荐多次观看,是因为首刷时很容易被情节牵引,随着情绪起伏哭笑;而重温时才会注意到遍布全片的伏笔与细节。

例如开场李淇回到玩具厂时,潘阿姨夸赞吴阿姨的手镯漂亮,后者特意强调“这镯子两万多呢”;随后老马提到“今天多赚了十块钱,明天养老院又能多一个菜”。这些看似闲聊的对话在初次观影时很容易被忽略。

相信影片上线流媒体平台后,会有更多观众逐帧分析画面,届时定能发现更多隐藏在角落里的秘密。

曾听过这样的说法:电影时长有限,每个镜头都必须有用武之地——无论是台词、动作、表情还是服装道具、场景布置,乃至背景中的某个微小元素,都经过精心设计。优秀的作品就像熬煮浓缩的高汤,每一滴都是精华,唯有细细品咂方能体会其中的深意。《震耳欲聋》正是这样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激发着观众探索细节的欲望。

————————————————————

更多细节值得品味。

回顾李淇对小蕊哭喊的场景,之前只顾着关注台词内容,现在才意识到他当时并未使用手语。他说“我每天都说话但是没有人听得到”,而在那个瞬间,的确没有任何人真正“听见”了他的声音,包括对面的张小蕊。

老马先后送给李淇三张水浒卡:林冲代表少年时期的隐忍退让;宋江象征早期追逐功名利禄的心态;武松则对应后期觉醒后的正义担当。这三张卡片串联起主角的成长轨迹。

贯穿全片的金表也是重要符号:最初是会掉盖的仿制品;打赢第一场官司后换成正品并时刻佩戴;但在目睹吴阿姨自杀爆炸事件后,这块表再未出现在他的手腕上。(据路演花絮透露,原计划中有李律变卖金表筹钱打官司的情节,可惜最终被剪掉,否则更能体现诉讼之路的艰辛。)

此外,影片采用低频音效模拟聋人的听觉体验,这种沉浸式设计只能在影院感受到,网络播放无法还原其独特魅力。开场长达数分钟的无声段落配合特殊音效,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让观众真切体会到听障人士的世界。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