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所谓的“作品”,着实难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在当下,大众对于“烂片”的耐受程度与鉴别能力本应逐步提升,然而那些“烂片制造者”却总能另辟蹊径,使出浑身解数让这类影片闯入人们的视野。他们敷衍至极,竟能把《鱿鱼游戏》的形式与《雪国列车》的故事生硬拼凑在一起;王志文呈现出的状态活脱脱就是宋康昊饰演的南宫民秀的复刻版,而姜武那吵闹不停的面容时刻彰显着他与兄长的亲属关系。倘若这仅仅是一部为圈钱而生的低成本粗制滥造之作,尚可勉强归入当下电影工业某种扭曲逻辑的范畴之内,毕竟有人会说“挣钱嘛,不寒碜”。
可当它被冠以《731》之名时,性质便全然不同了。这一命名将民族曾经遭受的血泪苦难、历史的沉重屈辱以及难以磨灭的伤痛强行与这部劣质影片捆绑在一起,还妄图用“你若记得,我便活过”这般空洞且廉价的口号,把观众生拉硬拽进这场荒诞不经的闹剧之中。如此行径,绝非只是不体面那么简单,而是令人作呕、极度无耻。常言道,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都被视为残忍之举,更何况是涉及中华民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历经的巨大牺牲与伤痛的历史题材。这段历史理应得到更为严谨、深沉、细致的考量与展现,尤其是考虑到这是日本法西斯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反人类罪行。
而这部影片,剧本东拼西凑,内容粗鄙浅薄,人物形象单薄扁平,视觉色调怪异非常,却堂而皇之地霸占了对这段历史的解读话语权。更有甚者,借助宣传手段制造噱头,利用舆论导向裹挟观众走进影院。对于这样的行为,用“其心可诛”来形容都算是最轻微的谴责了。此前之所以鲜少有导演敢于触碰《731》这个敏感题材,正是因为他们深知自身肩负的责任重大,这份重担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若不能以真实有力的笔触、磅礴震撼的艺术感染力以及深刻的批判性将这段历史呈现给世界,特别是让日本右翼势力直面历史的真相,他们是绝不敢轻易接手的。像冯小刚这样拍出过《1942》佳作的导演,还有陈凯歌、张艺谋等大师级人物,他们都秉持着作为人民文艺工作者的良知与使命感,对历史题材敬畏有加。反观你们,这部东西根本不配以电影之名存在于此,收起你们虚伪做作的眼泪吧,你们根本没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