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过不去、忘不了,咱永远不说再见——《接力赛》观后感

在2025年9月21日举办的第30届上,于新世界CGV电影院展映的一部作品引发了深刻思考。入场前我仍心存迟疑,同伴抛出疑问:“历经多年沉淀后,关于世越号事件还能有怎样的叙事突破?”我回应道:“据简介推测,这或许是对集体创伤记忆的艺术化呈现。”事实证明,影片并未带来颠覆性的视觉冲击,却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创伤与治愈之间的复杂张力。观影全程,韩国作家韩江在小说《永不告别》中的诘问始终萦绕耳畔——“死亡怎么会如此生动?”这句箴言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影片内核的大门。

过不去、忘不了,咱永远不说再见——《接力赛》观后感插图

初见片名《接力赛》时难免困惑,毕竟主角金东洙作为世越号救援英雄的形象更接近孤寂的晨跑者。但随着剧情推进,“接力”的隐喻逐渐清晰:十年光阴流转,创伤并未随时间消散,反而如影随形地缠绕着幸存者。当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煎熬达到临界点,这个曾被赞誉为英雄的男人,竟只能通过自虐式的奔跑来维系生存意志。这种极端的行为艺术,恰是对历史伤口永难愈合的最痛彻注解。

值得关注的是,创作者巧妙构建了跨越时空的双重叙事维度。作为济州岛本土居民,金东洙岳父正是1948年“4·3济州岛大屠杀”的受难者。当银幕两次闪现大屠杀纪念活动的影像时,妻子撕心裂肺的哭诉极具穿透力:“我尚未出生父亲便已离世,曾幼稚地羡慕战友遗属享有的优待,直到真相揭露才惊觉,原来家族背负的是比荣耀更沉重的枷锁。”这段独白如同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代际传递的创伤记忆。

历史的回响在两个四月之间形成共振——1948年的血色记忆与2014年的海难悲剧,通过个体命运产生奇妙联结。当镜头扫过不同年代的悼念仪式,文化差异与地域界限在泪水中消弭无形,连带着让观众也陷入某种共情式的疼痛体验。黑暗中悄然滑落的泪滴,既是对银幕故事的回应,也是对自身历史认知的唤醒仪式。

影片并未止步于悲情渲染,而是尝试探寻治愈的可能性。女儿继承父亲遗志成为消防员的选择,以及她在沉默中持续奔跑的身影,构成了微妙的希望注脚。特别在世越号事件十周年之际,金东洙重走学生们春游路线的举动,被赋予了仪式化的治愈意义。这种以行动承接记忆的方式,暗合了韩江笔下“永远不做告别”的精神特质——创伤或许无法彻底消解,但通过代际传递与集体铭记,它终将在时光长河中找到安放之处。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