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前桥魔女》这剧里,极端情况下她到底在追啥?——剧评

在影视的浩瀚海洋中,总有一些作品犹如隐匿的宝藏,等待着观众去发掘其独特魅力。近期,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引发了广泛讨论,它在某些方面与一月那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全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前桥魔女》这剧里,极端情况下她到底在追啥?——剧评插图

这部作品的前期,就如同许多佳作的开场一样,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一度风评被害。然而,随着剧情渐入主线,仿佛舞台上的帷幕缓缓拉开,精彩的画卷徐徐展开,观众们才逐渐回过味来,纷纷给出好评。我向来不太认同那些仅仅因为作品中存在“伏笔”“伏线”就强行夸赞前期好看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用心留意其中重要的线索,就会发现其实开头也别有一番趣味。就像剧中某个角色,在前期可能因某些负面特质较为突出而饱受争议,比如那种因敏感自卑又过度高自尊而表现出高人一等态度的角色。但创作者对这类角色的态度刻画是循序渐进、合理推进的,没有丝毫为了制造矛盾而刻意为之,然后又轻易化解的突兀感。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这样性格特点的人物并不少见,所以我很欣赏这种敢于真实描绘角色的作品,也喜欢每个角色身上那带着“现实”视角的负面性,比如“说这种话的人其实心里在想……”“嘴上说得那么好听但其实根本做不到……”这些细腻的刻画,让角色更加立体真实。

一般而言,正常的剧情不会是一条毫无波澜的直线,所以创作者会巧妙地设计各种挫折来丰富故事。但如果过于在意角色形象的完美性,呈现出的剧情可能就会变得有些“虚假”。比如,全是外部压力导致情况改变后矛盾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只要大家齐心就没有问题;又或者一件事仅仅是因为想得太严重,换个视角就好了。但这样的角色真的有意思吗?从这部作品的爆火来看,普遍观众似乎并没有那么难以接受角色的负面性。就像剧中某个角色,开播时因一些小虚荣、爱表现的性格被各种挑刺,可结果呢,她却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这背后反映的是,观众最初可能会因为角色的负面性而产生反感,进而影响对整个作品的好感。但如果角色是自洽的,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多少会理解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些缺点是一种人之常情,反而让角色更具真实性,也更值得喜爱。当然,前提是观众能看到后面的内容。

然而,我们是否希望创作者为了照顾观众的“抗性”而让角色表现更加温和呢?其实,贴合角色本身、更加自然的呈现方式才是更好的选择。就拿剧中那个因敏感自卑又有高自尊而表现不佳的角色来说,其在情节中的表现并无不正常之处。创作者应该忠于作品中的世界,一旦过分考虑所谓的安全性和温和性,创作就会受到限制,作品也容易变得趋同。我们不应简单地因为自己能否接受某些情节或角色,就给别人扣上鉴赏力不行、玻璃心之类的帽子,而应从更多视角去思考作品,挖掘其闪光点。

回到这部作品本身,其前期部分,比如一到三集,虽然第一集在节奏上可能存在一些快节奏、人物反应衔接稍显仓促的问题,解说也有自说自话之嫌。但作为被有意牺牲的一集,它很好地完成了介绍前桥魔女、魔女空间以及进入试营业等重要信息的任务。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适当加快情节推进是一种无奈之举,而且相较于传统的纯洁少女被蛊惑成为魔法少女之类的情节,这样的开场至少抛出了足够的信息量和直接性的情节,所安排的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也相对有趣,不会让人感到单调。这一点,对比22/7的第一集就可见一斑。例如“你们中对店铺想象最具体”这样的情节展开,能让观众大致触摸到作品的主题性,开门见山。一集内经历了阿梓与结奈的矛盾,试营业从失败到成功,可谓一波三折。作为被牺牲的第一集,能做到协调整体且不无聊,实属难得。

第二话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无需交代海量信息后,作品的互动对白、魔女空间内的想象力、演出质量以及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展示。比如她们谈到想成为魔女要等到老太婆啦的那一幕闪回,让人忍不住截图。尽管初次使用魔法变不出太好的东西是常见桥段,但具体变成传单这一设定,为情节推进提供了巧妙的衔接,远比常见的“快要熄火的小火球”之类要好得多。结奈快速调整情绪的能力,既提供了可爱的节目效果,又使得情节展开十分顺畅,让作品看起来趣味十足。

当然,对于这部作品,也有人提出质疑,比如魔女空间在剧情上的作用是否太方便了?阿梓最后那样对客人是否合适?从任意门出去给没有地址的地方发传单是否合理?本质上,这些问题都指向作品形式性强的特点。但反观其他作品,如mygo世界观内人人都谈论组乐队,舞台灯光的配合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却被观众欣然接受了。文艺作品并非不能出差错的生存游戏,其核心在于传达普遍性主题并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在抽象的虚构作品中,世界观的材质本就与现实世界有所不同,就像对待穿越作品,现在人们也不再苛求主人公必须有纠结心理才算真实。而且,作品通过MV交代客人心理的表现方式也很巧妙,避免了半吊子的命题作文式交代,重点放在前桥魔女自己身上,这种处理方式在我看来是一种美德,MV中的信息也充实易懂。

从作品自身的规则来看,它有着自己的逻辑。比如消耗有限的珍贵点数来解释接客时难题的意义,客人感兴趣且有愿望就能来店里的设定,都与作品世界观相契合。虽然在常识层面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但既然明确了现实世界观与作品世界观的不同,只要遵守作品内部规则,就可以视为“真实”。观众普遍有一种态度,即“如果你真看进去了就不会在意bug”,当然,bug也分是否破坏了作品内部世界观的情况。

阿梓对客人的态度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在那种下不来台的场合,一个趾高气昂自卑敏感的小女生口不择言是很正常的表现。呱那句“这魔女抽卡……”某种程度上也是替观众抱怨了对阿梓的无语。但作品这里对于人物的态度究竟如何呢?其实,真正的错误、怒火和埋怨是很难写好的。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的处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在ep3中,虽然当面显得对阿梓比较“轻饶”,但从几人背后发传单时的对话可以看出,除了结奈之外的魔女们对这件事心理仍有疙瘩。这种处理既体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也展现了一种人生态度。

再看人物关系的推进,比如模特与阿梓单独会面的机会设置得很巧妙,这种独立的思考与表达态度有助于展现人物的诚意。从对抗过渡到共鸣的处理自然流畅,阿梓真情急切地喊出“所以,我想实现你的愿望”时,她的悔过之意已不言而喻。不过,这集也存在一些小槽点,如模特在MV中的服装风格有点太早年综艺风,阿梓准备好与结奈和解的礼物这一情节也有些“包饺子”的味道,人物关系进度体现得不够合理。而且片尾直球表示“下个麻烦的人物要轮到小舞了”,给人一种“这片也要人物单集轮流转啊?”的乏力感。

小舞的部分则完全是套路模式的人物回进入方法,发小的表现也得寸进尺得不太像人。但好在除了回忆内容,一直没给过发小纯正面描写,不至于像母鸡卡的喵梦部分那么难受。这部分也有亮点,比如小舞公器私用的部分被呱直接捅出来,没有那种知情人一言不发、主角团被耍得团团转的弱智环节;结尾的“苦涩结局”,没有任何互相了解,只凭一厢情愿的愿望不应该被实现,前桥魔女也初步完成了自我辩解。这种反套路的处理虽然常见了起来,但比一些毫无脑子的作品还是要好得多。而且,这部作品坚决不写无聊的反应,每处对白、情节转折都带有一点“反套路”的味道,大部分情景的表现还是颇具趣味的。

镜华跟巧可放到一起写,体现了作品在结构上的用心。镜华待人真诚、关心团队、出力更多,却有些严苛;巧可待人和善,但对什么都没放在心上,在店里面频繁打瞌睡。镜华渐渐感到不满,又受到自身环境的刺激,对团队也开始不满意,这种反应再正常不过。镜华将主播视作寄托,又反过来被骚扰的这条线写得也很克制,人物没有因自身状态不好就大幅降智被主播玩弄,而是很好地保护了自己,只是表现出闷闷不乐的状态,很真实。

巧可线的质量更高。结奈擅自给巧可生日惊喜的举动符合人物性格,巧可表现出对蛋糕的执念,得到蛋糕后的幸福感从其愣住的表现到流泪作画以及配音上都完全体现出来。这与镜华后面用魔点打赏主播形成痛切对比。而且,一向当和事佬不把事情往心里去的巧可,仅因有人在此时来店里就咂嘴骂一句老太婆,反差效果极佳。与此同时,巧可与阿梓的表现也不会显得重复,巧可处理得更圆滑,使得镜华之外的人都能理解。巧可照顾老奶奶的表现也十分娴熟,一个平时乖巧心底却藏着不满的形象跃然纸上。大部分人考虑到巧可是生日会主角且主动补救,不会对她介意太多,而镜华恰恰就是过分较真、一板一眼的角色。

当巧可的家世被披露出来,她那些对团队的疏忽就不值一提了,此时镜华自惭形秽起来。人物钻到地洞里对巧可说的那段台词堪称精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痛、悔恨和无力感。同时,这也预示着魔女从“达成自己的愿望”向“达成他人的愿望”迈出了一步。一开始,各人怀揣自己的愿望想要成为魔女,而到这里,台词变成了“如果想要实现愿望,就应该放弃成为魔女,来到店里实现愿望”,巧可的愿望也变成了“仅仅是在店里度过的日子就已经令我感到十分开心了,我希望能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下去”。

这部作品还引入了一个有趣的概念与主题——虚拟空间与虚拟空间内的身份认同、情感维系。在互联网习以为常的当下,尤其是在普遍秩序屡遭质疑的时代,建立一个符合自己愿望、有着独立秩序的共同体是许多人的期盼。但在这样一个缺乏共同特征与集体身份联系的空间中,如何与他人相处、面对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间的矛盾呢?前桥魔女正写出了一个虚拟空间内从彼此身份认同到建立共同秩序的过程。阿梓隐瞒肥胖、巧可眷恋空间、镜华认识自己的幼稚,这些都是网络空间的真实表现。也正是由于这样具有普遍性的主题,使得作品采用了极具形式性的表现,虽看似“不真实”、过于便利,却又有着合理的规则。

回到情节发展,才到第九集,就写完了其他四个人,结奈似乎没有自己的人物线,作品该如何继续呢?这时又回到了最初的客人——荣子。虽然有人觉得如果是主角团写不下去才引入新角色会很无聊,但荣子确实有着自己的困境。作品的重点从塑造人物转变为两种观点、视角的冲突,并通过这种冲突进一步发展主题性。

在内部不再出现问题之后,作品引入外部冲突,又一种“现实”视角。阿梓、舞、巧可、镜华等人的“现实”视角在前期制造了诸多误解与成见。而荣子的出现让“魔法”再次面临考验,她认为魔女们的做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我满足。“正论”“正能量”做起来往往会遭到客观环境限制。得到结奈“心理按摩”并下定决心要挑战医大的荣子最终遭到了更大挫折。如果没有挫折,理想就太过廉价,而我们在遭遇挫折时,最在意的往往是这个共同体本身。这一集中幸福如烟花般虚幻的夏日气息为作品增色不少,阿梓心结的文本表现也很出色。

第十集堪称“大神回”,角色们展现真实伤痛,在这个空想的空间内得到包容,可这一切却即将不复存在,这种冲击力源于前述人物文本的扎实与“现实”。我很久都没有看作品哭过了,在这一集里却潸然泪下。

最后两集,“魔法”在挫折后再次成功,人物对共同体的认知更加深刻,对“魔法”不负责任的一面也有了认知。大方向上是平稳收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叙事节奏似回到第一集的暴走状态,人物自说自话;另一方面作品为反套路做出的尝试有失败之嫌,结奈迟迟不恢复记忆的场景诡异,人物相拥而泣的场景让人不知该不该感动。最后一集还突然出现人物在现实世界演奏会表演的场景,虽说明是梦,但在收尾几分钟弄嵌套结构,给人悬疑感。我对这两集不太看懂,也不好判断其优劣,但看起来还是挺有趣的。

个人怀疑作品可能有把结奈单纯向上态度塑造得有一定两面性的嫌疑,以及让前桥魔女们拿回花店的情节设置,为剧情向下发展留下可能性,也可能为续作埋下伏笔。此外,魔法少女作品中常见的设定解谜环节在这部作品中尚未展开。

日本作品中常有对“富家小姐”承担责任的想象,如《横道世之助》和《四重星》中大小姐角色环游世界帮助他人的行为。在这部作品中,镜华一开始也有类似模糊想法,到个人线结束时决定竞选前桥市市长,这是一种更具体有趣的想象,尤其是结合镜华与巧可的部分,镜华感受到责任感和家境份量,巧可也受到公共服务帮助。

即便这部作品就此完结,其完成度也已足够。近万字的剖析,希望能与看到最后的读者共同探讨这部作品的魅力与深意。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