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的奇妙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叙事方式,挑战着我们常规的认知与想象。今天要聊的这部作品,便有着一种别样的“恶趣味”,却又在独特的表达中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它以一种大胆的姿态,用“瞬杀”以及漠视生命的表现手法,对普遍的叙事模式发起了冲击。这种表现并非简单地停留在所谓“地狱笑话”的层面,而是通过对杀手工作细节以及他们自身心态的侧面刻画,让这种看似极端的恶行,从充满戏剧性的表象,逐渐回归到某种无意义的日常性之中。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杀手、忍者这类职业的想象往往被同质化,总是伴随着惊险与戏剧性。然而,真实的情况怎么可能是每个杀手都怀揣着悲剧背景,时刻都在拷问自己的良知呢?相较之下,这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杀手行为逻辑,反而更贴近我们对这个世界原貌的感受。
这部作品刚开播时,风评可谓有些耸人听闻,“极度反社会”“无底线”等标签让人对其心生疑虑。以至于不少观众在观看前,都做好了可能会令自己生理不适的心理准备。但实际看下来,它对“道德”的挑战,其实还在通常的文娱范围之内。全片中死去的“普通人”数量有限,除了与吉田同学相关的两人外,其余皆是追杀小里子的追兵忍者(古贺在组织的试炼中虽也杀了人,但作品对此并未过多展开介绍)。平心而论,这样的设定并不会比流行了几十年且足够主流的大逃杀背景更为残酷。
不过,对于一些追求极致刺激的观众来说,这或许会是一种遗憾。作品第一集最出彩的地方,恰恰在于那种混沌的侧面展现。冷漠,在本剧中是一种无需多言的事实,尤其是对陌生人的冷漠。就像小里子身上有利可图,这才使得古贺接纳了她。而在许多作品中,角色之间的关系进展常常是从一开始就对陌生人无私奉献,相比之下,本作中这种基于利益的互动,显得更加真实。况且,古贺的表现并没有多么夸张,对于不伤害自身利益的“善意”,她还是乐于释放的。正是这种“冷漠”又没有完全与道德背道而驰的做法,让人物摆脱了常见的脸谱化陷阱,他们更贴近真实,不会去刻意迎合人们对于“坏人”的想象,也不会随意施舍对自己无用的东西。
在人设方面,这部作品也做得十分出彩。即便是那些速生速死的追兵忍者,也没有在设计上被忽视,每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十分可爱。而引发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杀死吉田的父亲这一情节上。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作品有恶趣味,乃至“三观不正”,似乎也并无问题。但在我看来,对着作品谈三观其实并无太大意义。观众对于同样的内容,本就会产生不同的思考。毕竟,“恶趣味消费”在日常的短视频中屡见不鲜,观众早就接受了更早更主流的大逃杀题材。对于这一点,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展开来讨论也略显无聊。而我的意见是,此处的处理打破了观众对于“轻百”的一般预期,轻描淡写地快速结束这种“不道德段落”,反而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在动画类型杂糅方面做得相当娴熟,风格化的体现十分精彩。第一集中,无论是开头对老动画的neta(那种独特的画风,以及从邪恶组织中逃走被逼至绝境的情节),还是中间格斗漫画式的上门单挑,或是胡编小里子背景时那种“讲故事”的短视频风格等等,每一处都能产生出色的效果。作画上的大量形变速度线等表现形式,更是独属于动画的浪漫。不过,也正是因为第一集没有受到太多限制,才能够如此自由地发挥。从第二集开始,作品便开始尝试“能够将故事继续下去”的叙事方法了。
作品一开始的选择,与一般动画并无太大差异,也是围绕着角色选择做杀手的原因,以及是否有其他选择展开。我们可以发现,古贺对自己并没有强调一种类似于其它作品“黑暗界”的定位。例如,当小里子说原来古贺同学真的会去上学啊,古贺却反问你把我当成那种即使不是学生也穿着校服的怪人么。这并非个例,她对于小里子的许多做法,比如不会轻易接纳陌生人等,都可以说是一种“常识人”的做法。那么,她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不一般的职业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份工作很好,很适合自己。
与之相比,小里子则完全不同。她完全不关心周围的事和人,对他人态度的反应也比较“二次元”。而此时,一个更加热心的“常识人”出现了,那就是老大。尽管老大鼓动其它忍者与自己一起逃出忍者村时,也存着一分找肉盾的心思,但她还是比古贺更有同理心,希望小里子出来后能过上幸福的普通人的生活,于是推荐她去找工作,不要再做杀手这样不正常的活计。然而,这些没有背景也没有过去的忍者所能找到的工作,都谈不上比当杀手更好。由此可见,当杀手并非是出于人物的恶趣味或是反社会心理,而是她们的生活轨迹早已被决定,是杀手这个职业在召唤着她们。而坚持没有回到杀手界的老大,最后也只是在当偷恋人钱打柏青哥的小白脸……
有人可能会说,只要辛苦一些,哪怕是黑户也有着活下去的方法。这话固然没错,但这部作品并非是那种着重描绘偷渡者艰辛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被抛弃的人”没有那么强烈的社会公德,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以德报怨。如果想要看“正能量”作品,市面上有很多选择。重点在于,这部作品建立了一种与现实似是而非的常识。一方面,从小里子找工作的侧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自己的辛苦,从而多少认同“当杀手也是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如果非要上价值,我们也可以说,这种对一般秩序的解构,让我们能够重新反思习以为常的观念和状况。
对于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灵活选择观点。如果你是同好,那想必会觉得忍杀太有趣了,无需多言;如果你是个卫道士,嗯……其实我们可以反思反思(然后默默远离)。
从后续的叙事路线来看,可以说是对第一集那种混沌感贯彻得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既不避讳常识观念,又将常识观念融入到了杀手心理中那种戏谑的无意义感中——反正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找到一种“活下去”的方法。这不是那种绝对趋利避害、只为了活下去而活下去的保命观,而是我们作为具有主动性的人,不得不选择活下去的方法。毕竟,世界不是任你挑选的游乐园,我们被困在自己的身份与躯壳中,不得不为了这具身体而活下去。正是这种无力感,才让一些黑色幽默显得格外有趣。
然而,后续的叙事路线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也许是因为再按照之前的模式下去难以创作,也许是为了能够安全地继续制作吧。在肯定忍杀“段子”质量的前提下,对于一些观众说后续没劲的说法,也并非不能理解。从玛琳成为固定人物后,角色关系就开始朝着安全而“治愈”(尽管还是需要打引号)的一般轻百关系发展了。玛琳和古贺对小里子都宽容到了极点,哪怕因为对方陷入生命危险,哪怕对方做了已经提醒过的傻事,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彼此的关系。甚至在古贺有过一次变成小宝宝后,在情感表达上还更加主动了。
尽管无论是机器子回还是古贺变小回都非常好看,甚至可以算是客观的神回,但它们的优秀观感主要是建立在“节目效果”而非“情感刻画”上的。比如,古贺为什么认不出机器子是小里子、对机器子的感情为什么能够转移到小里子身上(如果有为此花上一两集进行铺垫倒是不错的)、小宝宝的记忆在感情中是怎样发挥作用……这些在动画中的表现显然不够扎实。从观众视角来看,只觉得人物突然经历了一些事,感情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两集因为超展开以及设定层面的夸张化,明明更像是独立单回,却对主线产生了强烈影响。不得不说,动画调性的转变不够自然,人物关系也较之开头变得更加普通了。
这种缺陷如果严肃对待的话,确实挺致命的。但没关系,动画最重要的是好看有趣,忍杀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一部严肃作品。即使变成了写段子的轻百动画,忍杀依然是其中段子写得最有想象力的一部之一。现在许多作品都开始无下限地填充一般桥段,像阳光马达棒球场开头就是小孩走丢与保安自身(不起眼职业)的坚守意义,魔女与使魔中男二为了满足路人大叔给儿子看自己演英雄的心愿而调换角色等,这些都是注定不会有下文且泛滥成灾的无聊桥段。至少在忍杀中,还从没有出现过这种级别的水段落,并且也没像孤独摇滚后期那样不停强行触发人物的属性来歇斯底里地制造节目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出现这些问题就足以作为加分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