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教育咋样才能突破家庭条件的限制?——《风起前的蒲公英》影评

在观影的过程中,那种被深深触动的感觉从开头三分钟便如潮水般将我淹没,直至结尾,泪水都未曾停歇,这样的观影体验在我的生涯中堪称独一无二。

教育咋样才能突破家庭条件的限制?——《风起前的蒲公英》影评插图

要知道,23年在First影展看过此片的朋友二刷后透露,影片做了很大的调整,相较之前更为尖锐。而我此番观看,感受到影片的叙事犹如潺潺流水,平静而细腻。它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的色彩,也没有对问题的发生采取回避的态度,就那样自然而然地呈现着一切。纪录片想要做到“平视”着实不易,而这部影片在这方面堪称出色。

影片所带来的动容之感夹杂着无尽的辛酸,让我不禁联想到十几年来自己投身公益时所接触到的那些家庭。它们大多呈现出相似的模样,缺乏社会资本和教育资源的支撑,家庭中的成员真诚质朴,却因认知的局限而在生活的浪潮中艰难前行。而它们的共同点便是,都怀揣着一个热切而又模糊的愿望——盼着孩子好。那些孩子啊,就像我们在公益路上遇见的每一个宝贝,自卑与善良交织,天真之中又透着敏锐,他们渴望得到认同和关注,内心却常常感到无力且不安。

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每一项研究的结果都清晰地指向了家庭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孩子终身发展所产生的极大影响。每当我在报告中写到这些内容时,都会陷入深深的困惑,该如何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呢?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紧密嵌套,阶层的结构性矛盾又岂是轻易能够“解决”的?母亲和我多年来一直努力地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以及更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带给我们所遇见的每一个家庭,因为我们深知,除了这样做,面对诸多问题我们似乎真的无能为力。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影片中所呈现的故事,以及所有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结果都表明,多数个体在面对环境的局限时,都展现出了某种超越性。那么,该如何让这种超越的范围不断扩大,又如何使其中的偶然因素逐渐常态化呢?这或许是我们终其一生都需要为之努力推进的方向。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公益工作的人,我从袁小燕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她那种温和的爱,不过分地卷入对方的情绪,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状况,处事时的沉稳,沟通时的巧妙以及决断时的果断,都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要向袁小燕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同时也要感谢主创团队,大家都是用伟大的爱坚持做好了这样一件看似渺小却又意义非凡的小事。

另外,关于中网的主办方负责人让孩子们唱《北京欢迎你》这一事件,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在“嫌弃”孩子们。没有放出整首歌或许是一种选材上的克制,不想刻意地去煽情。而对于那次比较失败的排练,可能是给孩子们的准备时间太短了,不过双方在工作沟通上倒是没有太过情绪化,都能就事论事,对孩子们说话也较为客观和委婉,当然,或许还可以再委婉一些。

还有片尾老师教育小云“要有修养”这一情节,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毕竟没有播放到底是谁以什么方式告诉小云“可以碰钢琴”的素材,事实已然难以考究。但无论如何,因碰触钢琴就被判断为缺乏纪律,这样的看法确实有些高高在上。我只是难过于“从进入这个场合的那一刻起,你就始终处于被考察的人眼光下”,而这本应该是家庭教育教会孩子的基本社会法则。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