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9
在影视的浩瀚星空中,有这样一部影片,它仿佛一颗独特而神秘的星辰,让人难以简单地将其归入某一特定类型。爱情?音乐?传记片?似乎都不足以精准定义它。
这部影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片,其表达方式犹如一阵清新而又奇异的风,吹开了观众惯常的思维模式。也正因如此,对于它,很难直接用喜欢或不喜欢来评判,它更像是一场独特的影视探险,等待着观众去深入探寻。
影片的情节简单得如同生活中的一泓清泉,平淡却又真实。然而,其视听语言却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银幕上徐徐展开,令人目不暇接。有人或许会质疑,这般华丽的视听呈现是否有故弄玄虚之嫌?但事实上,形式与内容在此处紧密交织,不可分割。那充满魔力的视听效果,巧妙地渲染出情感氛围,仿佛是一位无声的画家,用色彩和音符描绘着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不过,它对心理活动的展现更多是基于侧面,这种含蓄而巧妙的表达方式,使得影片比情节相似的《卡蜜儿》更为简洁,同时还赋予了一种奇特的纵深质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深邃而又迷人的情感迷宫之中。
这部影片最为引人瞩目的一点,莫过于大量画外音源的巧妙运用。歌剧和交响乐那激昂或悠扬的旋律,与人物外在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却恰好成为了人物内心声音的完美写照。有趣的是,这与布列松在访谈中所提倡的观点恰恰相反。布列松曾说:“不要音乐,当然,除了用可见的乐器演奏的音乐。”他还认为“噪声应该成为音乐”,主张摒弃那种无中生有的管弦乐(在每部电影里,当有音乐出现时,我们常常完全不知道它的来源,仿佛置身于剧院之中;但当我们身处乡下等真实场景时,却没有理由听到剧院里才有的管弦乐)。对于影片中的这一音乐运用方式,或许我们可以暂且存疑,保留自己的态度,毕竟艺术的探索本就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除了音乐,影片在色彩运用上也独具匠心。神秘且具有现代感的冷色调,与关于爱的主题相互交融,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部经典的《飞向太空》。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气息,更使得影片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在视觉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
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部影片,它都有着可圈可点之处。思想深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文本价值,评分可达7.9分。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影视作品,更像是一本充满哲理的书籍,引发观众对生活、爱情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在个人感受上,也就是观众传播价值方面,获得了8.0分的高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乐于将这份观影体验分享给他人。社会/历史/时代价值方面,评分为7.8分。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的某种情感状态和精神追求,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叙事水平上,具有7.7分的文学价值。虽然情节简单,但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和表现手法,将故事讲述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而在技术完成度和美学创新方面,更是达到了8.4分的专业价值。无论是画面的拍摄、音乐的搭配还是色彩的运用,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创新精神。
25.6.2,于卢米埃,全国艺联时光之镜影展。那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观影经历,第一次来到芳草地,周围的一切让人有些目眩神迷,就像“我的舅舅”一样,初来乍到,找了半天才找到目的地。在大银幕前观看这部影片,那种震撼之感难以言表,只是中途不小心小眯了一会,错过了些许精彩瞬间,稍显遗憾。此次观影,第一部是基耶夫的作品,第二部则是比诺什的精彩呈现,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