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影的初始,不少人或许都会如我一般,单纯地以为苍山不过是影片中用以指代某座普通大山的寻常意象。然而,随着电影情节的逐步展开,不久之后便清晰地知晓,苍山实则承载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是女主角魂牵梦绕的故乡。
当影片行至结尾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被巧妙地穿插进叙事之中,那就是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女主满怀期待地回到了苍山,可映入眼帘的却是已然改头换面的兰陵,曾经熟悉的苍山仿佛只在记忆中留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主的前夫却决然地选择离开这片土地,在他看来,苍山已不再是那个承载着往昔回忆的苍山。
这样一种地名的变更,看似只是简单的名称替换,实则仿佛并未改变其内在的“实”,却又在不经意间见证了不同人物在人生轨迹上的不同选择。有人归来,有人离去,这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感与故事。
回到影片本身,我们不难发现,女主和她母亲在苍山最常共同出现的场景,便是那座有着巨大荀子雕像的苍山公园,背后醒目的“苍山”两个大字,仿佛是这片土地的标识。而最后这两个字的摘除,直观地展现了更名这一变化。这一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种古与新的冲突。复古之风常常以崭新且充满现代感的样貌呈现,而所谓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竟像是被精心发明出来的一样。其背后隐隐透露出的,似乎是一种商品逻辑在悄然作祟。
就如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主角韩三明将五十元钞票上的夔门峡与眼前真实的景致进行比照,呈现出传统被直接物化、符号化的货币景观逐渐淹没真实遗存的无奈。而在这部影片中,虚幻的名似乎轻易地压倒了真切的实。
影片中人物的行动,也似乎难以摆脱这种逻辑的束缚。女主角为了儿子的前途着想,同时或许也是为了逃避过去那些难以言说的伤痛,毅然前往上海从事家政工作。那深埋心底的真实伤痛,本应是她需要直面和化解的,可她却选择了逃避。就像她对丈夫说的那样,自己既不会回来与他一起生活,也不会轻易同意离婚。这种看似决绝的态度,实则深刻地反映出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女主奔赴上海的行为理解为单纯的逃离,其本质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的躲避。
也正因如此,当她最终选择回归时,才愈发彰显出她终将要勇敢面对过往的一切。不再被外界的因素所羁绊,无论是儿子的高考,还是艺术家的追求,都无法再左右她的内心。
如果能够沿着这样的思路,将整个故事完整且深入地讲述下去,那么这部电影无疑会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内涵的作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太多形式大于内容的情节。比如,在天桥上读西西弗斯的年轻人,他们的出现显得十分突兀,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还有公园长椅后练拳的老者等情节,也给人一种刻意为之的感觉。而且,这部电影的节奏实在过于缓慢,长达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长,让观众感觉仿佛度过了漫长的时光。或许,导演想要在这部作品中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使得影片的整体节奏和叙事连贯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