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似乎都有着一些独特的情绪体验。就像有人提到,那种丧丧、尬尬、慕慕以及怀旧的情绪,往往在青春期前后才逐渐浮现。然而,对于我而言,情况似乎有些不同。我的焦焦情绪仿佛来得更早一些,它在我童年时就悄然扎根了。
小时候,原生家庭的环境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所接受的自我意识教育,就是“我还不够好”。每当我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觉得自己还不错的时候,家长总是会毫不留情地泼来一盆冷水,紧接着就开始絮絮叨叨地提起“别人家的孩子”。就拿考试来说吧,一个考了98分的孩子,本应得到一些鼓励和赞扬,可回到家却还要挨打。这样的经历,哪怕再天性乐观的孩子,也很难不从小埋下焦虑的种子。
随着时光流转,到了青春期,我所面临的压力陡然增加。来自家庭的期望和学校的要求,如同两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时,丧丧和焦焦的情绪就像两个调皮的小鬼,轮流在我的大脑中作祟。我的自我意识也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发生了扭曲,变成了“我糟透了,没有人会喜欢我”。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我无数次产生了极端的想法,觉得自己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甚至认为“我要是死了,大家都会开心”。直到过去了差不多十年,我才终于明白,错的不是我,而是那些欺负我的人。
看完某部电影后,我心里不禁泛起了一丝羡慕。电影中的莱莉,她的青春雨季虽然也有烦恼,但却那么快、那么顺利地就过去了。我想,等莱莉老了的时候,回忆起这段经历,那一定会是一段酸酸甜甜的美好回忆,甚至会觉得十分有趣。可再看看我自己,我觉得自己的青春期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是一道深深的心理阴影。我一点儿也不想去回忆过去那些痛苦的经历,只是在心里默默期盼着,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命运能够让我拥有一段正常一些的青春期。
直到现在,我生活的世界好像依旧充满了束缚。仿佛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不允许我们有七情六欲。只有把乐乐、忧忧、厌厌、怕怕、怒怒这些真实的情绪都关进小黑屋,才算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一旦流露出一点真情实感,就会被看作是幼稚、软弱可欺甚至是可笑的表现。在我看来,这真的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我多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有一种靠谱的感觉,想笑的时候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想哭的时候也能痛痛快快地流泪,而且从内心深处真正觉得自己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