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中学生读后感 | 聊斋《兰若寺》观影吐槽

观看《聊斋:兰若寺》,仿若置身于一场五味杂陈的盛宴之中。追光将目光聚焦于《聊斋志异》这一经典之作,推出“新文化”系列第二部,此创意着实巧妙。毕竟原著由众多短篇故事汇聚而成,拆解成几个小单元来构筑一部电影,本是十分契合的创作思路。让蒲松龄在兰若寺的井底,与乌龟精、蛤蟆精展开讲故事的较量,这样的主线设计颇具匠心。然而,拼盘式影片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如何串联起各个故事,而是每个故事能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与深度,遗憾的是,此次呈现的多数故事却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中学生读后感 | 聊斋《兰若寺》观影吐槽插图

影片中,两个妖精率先讲述了四个故事。首个故事《崂山道士》采用了毛毡动画风格,从技术层面来看,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人物与场景皆呈现出毛茸茸的质感,穿墙时的毛发拉扯效果更是细腻逼真。但这种新鲜感转瞬即逝,原因在于其故事几乎完全遵循原著,毫无创新之处。王生学艺不精撞墙出丑的情节,以及穿墙失败所传达的讽刺投机取巧的寓意,众人皆耳熟能详,就如同将语文课文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一般。追光以往擅长为老故事注入新元素,此次却在开头便被忠于原著的限制束缚,让人不禁为其后续表现担忧。

紧随其后的《莲花公主》则令人倍感困惑。原著本身是一个浪漫且富有深意的寓言故事,书生闯入蜜蜂精的王国,与公主结缘,最终发现一切繁华不过是一场蜂巢幻梦,这种如梦似幻的基调,本应是动画发挥想象力的绝佳素材。然而,改编后的故事内核却过于简化,俨然变成了小孩子的英雄梦。少年主角误入蜂国拯救公主,剧情简单得仿佛是专为学龄前儿童定制的童话,所谓的童趣不过是创意贫瘠的掩饰。孩子或许会被其热闹的场景吸引,但成年人看来,这无异于一段普通的卡通频道

当看到《聂小倩》时,原本寄予厚望,以为局面会有所扭转。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火车冒着黑烟驶过荒野,宁采臣手提旧皮箱,聂小倩身着旗袍,这样的设定颇为大胆。但一旦进入正题,书生夜遇美貌女鬼,道士出手降妖的情节,瞬间又落入了俗套。即便燕赤霞掏出手枪打妖怪,还自我调侃“这玩意没用”,这种小聪明反而凸显了主创的无奈与窘迫。他们似乎只是简单地更换了时代背景,而故事的核心依旧是古装鬼片的老套路,甚至某些场景氛围都与张国荣主演的港版极为相似。民国元素更像是一层华而不实的包装纸,撕开后才发现换汤不换药。

《画皮》试图走深刻路线,欲借陈氏的经历揭示婚姻关系中女性的压抑,这一角度本具新意。但在实际呈现中,陈氏大部分时间都在担忧与哭泣,最后突然的大彻大悟显得极为突兀,转折之生硬犹如开了三倍快进。王大郎的背叛缺乏深入的心理刻画,从感恩收留到暧昧沉沦的过程一笔带过。本应深刻展现的夫妻博弈,被拍成了“丈夫犯错—妻子原谅”的俗套戏码,原著中“画皮易识,人心难测”的警世意味荡然无存。

两个妖精讲完这四个故事,近两个小时的时光悄然流逝。在此期间,蒲松龄为了保命,不得不对它们的故事大肆吹捧,夸赞这个故事揭露人性,那个故事寓意深刻,艺术成就不相上下。而在银幕外的观众,只觉尴尬不已。同情那些来看这片的中小学生,在学校上语文课已费尽心思,暑假想看个动画片放松,却遭遇如此尴尬之作,怕是要留下心理阴影了。

直到蒲松龄亲自讲述《鲁公女》,电影才仿佛从沉睡中苏醒。书生张于旦与爱骑射的将门之女鲁瑛相恋,却阴阳相隔。鲁瑛早逝后,张于旦坚守承诺多年,最终闯地府救回爱人魂魄。这段故事将原著中的痴情演绎得更为纯粹,书生从青年等到白发,返老还童后与转世的爱人重逢,情绪层层递进。黄泉巨浪中张生拼死营救所爱之人,转世少女面对陌生爱人无法相认的焦灼,以及信物出现、记忆回溯等情节,无不展现出真正的浪漫无需说教,深情自然能打动人心。乌龟精和蛤蟆精被感动得嚎啕大哭,放走蒲松龄,这恰恰反映出主创自身也清楚故事的优劣,《鲁公女》的水准明显远超前四个故事。

然而,这份精彩来得实在太晚。当《鲁公女》将情感浓度推向顶峰,观众刚刚被点燃的热情,却又随着片尾字幕的到来戛然而止。明明这个故事的骨架足以撑起一部长片,生死契约、时间跨越、为爱对抗轮回等主题皆有深挖的潜力,却偏偏只能作为拼盘里的压轴菜。从《白蛇》系列的痴守五百年到《鲁公女》的阴阳救赎可以看出,追光擅长拍摄痴男痴女的故事,但前面四个平庸的故事白白消耗了观众的耐心。

或许追光团队对《聊斋志异》这部名著的敬畏之情,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他们的创作雄心。在拍摄《长安三万里》时,他们能够让诗人纵马驰骋、对酒当歌,将唐诗的神韵化作视觉奇观。但到了《聊斋:兰若寺》,除了《鲁公女》敢于大胆改编,前四篇更像是缩手缩脚的临摹之作。技术固然依旧顶尖,但故事的灵魂却显得寡淡无味。即便皮相再美,缺了精气神,也只能显得东倒西歪。

拼盘式动画的形式本身并无过错,将《聊斋》拍成系列短片合集,想法与原著气质相符。但关键在于选择哪些故事以及如何进行再创作,这需要卓越的眼光和非凡的胆识。此次多数篇章的选择如同打出了安全牌,挑选大众熟悉的《崂山道士》《聂小倩》,却不敢突破经典版本的框架;塞进儿童向的《莲花公主》以讨好合家欢,却又处理得过于低幼;想借《画皮》探讨婚姻问题,笔力却无法匹配野心。最终,只剩《鲁公女》这一粒珍珠,淹没在冗长的沙砾之中。

倘若未来追光还要拍摄拼盘动画,或许应该明确一点:短不等于浅。十五分钟同样能够讲述出动人的故事,但需要放手让想象力自由驰骋,而非自我束缚,戴着镣铐跳舞。毕竟蒲松龄写鬼写妖,刺贪刺虐,骨子里透着自由的狂想。动画人如果只敢描绘其皮毛,不敢触及那反叛的精神内核,再好的技术也挽救不了单薄的灵魂。

当两个妖精被《鲁公女》感动得痛哭流涕时,银幕前的观众或许会有些羡慕它们,毕竟它们轻易就能听到一个好故事,而观众却要忍耐近两个小时才等来这份感动,这代价未免过于沉重。光顾着看电影,连外卖券都忘了抢,那就一边做饭,一边细细琢磨这篇影评该如何吐槽吧。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