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thBJIFF小西天艺术影院。第一部塞拉。
这是一部充满雄性气息的电影,从动物性的角度而言,它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自身在斗牛这一野蛮表演中的融入过程,也反映出人类社会文化景观中一段古老的历史。
在人与牛的决斗场景中,我们所看到的实际上是一场供人娱乐的屠杀表演。钩刺从一开始就被安装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耗着牛的精血。物种之间巨大的实力悬殊却被冠以虚伪的“征服”名号,这无疑是一部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电影。不过,塞拉选择保持较低的拍摄视角,任由画外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极尽对人类罪恶的扭曲表达,却始终不给观众席哪怕一个镜头。此时坐在阶梯影院里的观众也在进行暴力的观赏,由此我们能意识到塞拉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互文性的绝对批判。
作为一部纪录片,塞拉完全采用景观叙事的逻辑,让摄影承担起推动叙事的全部功能。全片由特写与中近景构成,摄影机细致地玩味和打量着光鲜亮丽的斗牛服,同时也对牛的呼吸、口水、眼神以及跪倒的姿态给予了悲悯关怀。
我很欣赏塞拉对纪录片本质的忠实坚守,他近乎纯粹地抛弃了一切故事性。观众急切地在一场又一场重复的斗牛表演中试图寻找意义,最终却只能扫兴而归。斗牛士们无尽地陷入斗牛—屠杀—接受吹捧—再次斗牛的循环之中,那些无法真正进入情绪的夸奖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夸奖更多的是观众对危险性的迷恋以及对雄性气质的归依。至此,我们似乎明白了“孤寂午后”的意义所在。其实标题“afternoons of solitude”强调的是“午后的孤寂”,而非“孤寂午后”(就如同《愤怒的葡萄》其实是“the grapes of wrath”一样),复数形式的“afternoons”隐含着日复一日的表演和重复的观看。追求胜利这一意义所带来的疲倦本身就是意义,没有意义也是一种意义。也正是如此,塞拉刻意强调了这样一幅场景:车外狂热的追捧者敲打着玻璃,车内的团队副手说着密不透风的漂亮话,而斗牛士脸上却看不到喜悦的神情。此时镜头一转,车窗外深蓝色的夜色仿佛诉说着一切。
然而即便如此,我依然很难认为《孤寂午后》是一部堪称优秀的纪录片。为了保持纪录性而失去的影像趣味需要在作者选取的视角中得到弥补,遗憾的是塞拉过于专注于表达斗牛的过程,从而失去了对更丰富素材的敏锐感知力。这着实令人遗憾,也使得该片仍停留在平庸之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