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公民凯恩》第一印象——影评来了

评分:8.6/10
最初看这部电影时,我对它毫无了解,只是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态去观看。起初,我以为它或许是充满创新炫技的美国大片。然而,影片开场那快节奏、高密度的内容让我有些难以消化,非线性且多层级叙事的情节让我理解起来颇为困难,而设计感十足的形式主义视听语言更是让我如坠云里雾里。
而且,观影过程中还遭遇了网络卡顿、投影仪延迟以及字幕问题,这糟糕的设备状况让前半段的观感极差,我几乎是在一片凌乱中度过。
好在看到一半后,设备问题得以解决,我瞬间就沉浸其中,仿佛穿过了层层迷雾。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一个人如何在中途迷失自我,在生命的尽头孤独无助,脑海中如走马灯般回首过往的欲望、自私冷漠……当我扒开那些绚烂的表象,看到了废墟下隐藏的“rosebud”。
追溯一个逝者的谱系,就如同在一片盛大的废墟中寻找珍贵的吉光片羽。这种拼图式的记忆考古,让人不禁联想到《野草莓》《薄荷糖》等经典之作。我们仿佛在一层层揭开面纱,逐渐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公民凯恩》第一印象——影评来了插图

关于影片的主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在此我只谈谈自己的一些零星感触。
个体活生生的真实经历与冷冰冰的生平简历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凸显了生命体验的不可化约性。在媒体时代,人格和人设之间的张力愈发加剧。而影片中的不可靠叙事,犹如罗生门式的记忆考古,充满了神秘色彩。空间的设定犹如盗梦空间中的空旷囚牢,给人一种压抑之感。创伤的呈现则像是精神分析的电影化表达。在现代性结构中,无论是像《燃烧》《薄荷糖》里的小人物,还是本片中的名贵角色,都无法逃脱孤独寂寞的命运,愤怒无处宣泄。
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些值得分析的符号,“rosebud”就是核心之一。它可以是童年创伤的象征,也可以是童年记忆的物质印记,或是母爱的替代品,又或是沦丧的童真……正如塔可夫斯基所说:“象征只有在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义上,通过隐秘的(祭神与巫术)言说,表达出暗示与语词表层无法传达的内涵时,才是真正的象征。它有多个面孔、多重意义,永远潜藏在最深处。它有如晶体,构造有序。它甚至如同某种单细胞生物,有别于复合的,可隐喻、讽喻、比喻……象征无法言说,不可解释,面对它的整体感,我们只会觉得无助。”这简直就是翻版的《史高治》,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看完电影后我马上去重温了一遍。
围绕着悬疑和谜题展开的故事,比如某个地点和单词,还有“穆赫兰道”,堪称母题式的经典,如同无穷无尽的矿藏,为后来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像《迷魂记》中的欲望操控,《盗梦空间》里被自己构建的庞大城市所困的夫妻,《穆赫兰道》中真幻交织和谜题(单词,地点),《罗生门》式的多视角不可靠叙事,《抛掉书本》结尾的演员自述等,都能看到后来者受其影响的影子。
好的电影就像一块晶体,能够让人从多个层次去感受、理解和解读,所以无论看多少遍都会有新的感悟。(毕竟看一部好片强过看百部烂片)
这次初看时,我几乎没有关注到影片的视听语言,再加上我对电影史了解甚少,仅仅是被那股强大的情感力量所感染。在知悉了情节后,我迫不及待地准备二刷,再次走进凯恩的人生,去探寻那片废墟中的奥秘。
2025.3.28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