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聊聊《初步举证》里的司法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初步举证》影评

在影视创作的新浪潮中,法律题材的影视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讨着“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主题。以往,我们习惯于在银屏上见证正义的伸张,但如今,《初步举证》这部作品却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细腻,将性侵诉讼背后“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激烈碰撞,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不禁深思。

聊聊《初步举证》里的司法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初步举证》影评插图

一、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交锋

Tessa,这位剑桥法学的高材生,起初坚信不疑地秉持着程序正义的理念,她认为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石,更是实现正义的必由之路。在她看来,唯有严格遵循法律程序,才能排除偏见、权力与情绪的干扰,确保正义的最终实现。正如剧中反复强调的那句:“There are no facts, only legal facts”(没有事实,只有法律事实),这几乎成了Tessa的信仰宣言。

然而,现实却远比理念复杂得多。在这个性侵案件中,尽管Tessa深信自己是受害者,但由于缺乏法律所要求的证据支持,正义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性侵者最终未被定罪,罪犯逍遥法外,而正义仿佛在这一刻崩塌。这不禁让人质疑:当程序正义无法带来预期的结果时,它是否还具有绝对的正义性?

二、为何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会偏离轨道

法律,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其设计初衷无疑是为了实现结果正义。然而,法律并非万能,它只能基于现有的证据和规则来做出判断。在Tessa的案件中,尽管她坚信自己遭受了不公,但由于证据不足,法律无法为她提供足够的保护。这种无奈,正是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产生偏差的根源之一。

此外,法律中的“疑罪从无”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被告人免受无辜定罪的风险,但也在某些情况下让真正的受害者难以得到应有的救济。这种平衡与取舍,让法律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充满了曲折与挑战。

三、我们该何去何从

《初步举证》之所以令人震撼,不仅在于它对法律灰色地带的深刻剖析,更在于它通过Tessa的视角,引导我们反思: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相信什么?是坚定不移地遵循程序正义,还是在某些时刻为了结果正义而妥协?

影片的结尾,镜头缓缓拉远,Tessa的话语仿佛在耳边回响:“明天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可能是这案子的陪审团的一员。”这句话如同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正义的裁决者。然而,当我们真的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又是否能保持客观公正?我们是否也会受到道德情绪的影响,而做出偏颇的判断?

显然,法律的公平性不容破坏,我们不能因为同情受害者而轻易推翻程序正义的原则。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结果正义的重要性,让法律成为少数人玩弄规则的工具。在这个微妙的平衡中,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审慎的思考和更加智慧的选择。

当然,《初步举证》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那如诗般的台本、精湛的演技以及深刻的女性主义独立精神,都让人为之动容。尽管剧中的法律术语和辩护逻辑略显晦涩,第一人称叙事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正是这些挑战与困惑,让这部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它让我们意识到,伟大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往往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品味,而这正是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