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二》自上映以来,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作为一部承载着众多期待的作品,它在多个方面的表现却让人感到失望。
从剧本层面来看,其薄弱之处显而易见。逻辑矛盾频繁出现,使得故事的发展缺乏连贯性和合理性。台词的质量也不尽人意,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更为关键的是,在审美方面出现了降级的情况,与前作相比,差距不止一点点。
人物人设的不稳定是一大弊病。角色的性格和形象似乎一句一变,无法让观众对其形成清晰的认知和深刻的印象。这种不稳定使得角色难以立住脚跟,影响了整个故事的可信度。
剧本的套路化严重,且与封神本身的东方神话内核严重脱节。它仿佛是按照西方英雄战争电影的模式来构建的,许多镜头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如杨戬怀抱婴儿以及西岐百姓载歌载舞的情节,不仅显得生硬,而且对于阅片量丰富的观众来说,会明显感觉到这是照抄硬搬,缺乏自身独特的逻辑和灵魂。
全片中大量存在对情节毫无推动作用、拼凑得莫名其妙的桥段。本应展现的大规模战争场面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过多的“儿女情长”。这硬生生地将封神一的宏大叙事局限成了土味古偶,多线并重的人物关系也被简化成单调的二人转模式,净是男女主之间你救我我救你的无聊戏码。而且这些救援情节往往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和章法,就连质量尚可的古偶剧都不会如此单薄。
在角色塑造上,问题也十分突出。姜子牙、哪吒、杨戬等在战场上的表现令人失望,哪吒竟然还说出“修仙之人不能杀生”这样的话,这与战场的情境极不相符,毕竟哪吒可是天地第一杀神。这样的设定让人不禁质疑编剧的创作思路,难道这部电影是要讲述道德经而非封神故事吗?
美术设计方面也存在瑕疵。东方神话体系中,竟给闻仲安排了一个西方的“恶魔之眼”,那图案显得十分滑稽,让人不禁怀疑美术指导是否缺乏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邓婵玉这一角色的塑造更是饱受诟病。她身为女将军,本应展现出杀伐飒爽之姿,然而导演却硬要给她安排感情线,剥去她的盔甲,使其成为男主的附随客体。这种做法不仅矮化了角色,还体现出某些男性导演既想迎合女观众,又摆脱不了骨子里的愚昧、狭隘和无能。导演花了大量时间和戏份在邓婵玉身上,却只是为了捧演员,完全没有体现出邓婵玉身为女将的魅力。在邓婵玉的大段戏份中,导演没有为其塑造出高光时刻,反而让她陷入了男权诅咒的圈套,人设既不立体饱满,也没有吸引人的高级人格魅力和弧光。
姬发的角色同样存在问题。他沦为了衬托邓婵玉的工具人,不仅没有成长,反而被强行降智。第二部中的姬发表现得十分愚蠢,三番五次莫名其妙地去救敌军主帅,甚至主动投降。这与第一部中他那坚毅、果敢、明辨是非和反抗精神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姬发作为天下共主,在天下生民和一己私情面前犹疑不决,还要靠邓婵玉来抉择主动牺牲,他的人设已然坍塌。
而评判一个导演的审美、品位和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其是否会加莫名其妙的感情戏来凑内容、搭剧情。主角谈恋爱固然是一种常见的剧情搭建方式,但很多时候这种感情线无益于主题和内容的表达,更无助于角色人设的成长和树立,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封神二》全片给人的感觉就是莫名其妙。导演似乎完全没有尊重电影本身的故事、人物、情节,也没有尊重花钱买票的观众的金钱和时间。为了验证乌尔善的审美和水平,有人特地去看了《异人之下》,结果发现也是烂穿地心。不知封神一是乌尔善超常发挥,还是他只是挂了个名。如果乌尔善是想通过文化献媚讨好西方,贬低中国神话体系,抬高自己的所谓“长生天”,那么电影票房不保或许只是最小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