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我不在隔壁,我在楼下的房间。——《隔壁房间》影评

有这样一部电影,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安乐死世界的窗。在观影之前,基于支持选择的立场,我们或许只是简单地认为“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

我不在隔壁,我在楼下的房间。——《隔壁房间》影评插图

这部影片巧妙地从陪伴者的视角切入,通过好友拒绝住在“隔壁的房间”,以及陪伴者一次次查看房门是否紧闭等细节,将“陪伴自杀”或“协助自杀”这一概念生动地呈现出来。在美国,陪伴自杀可能会被警察视为教唆、帮助行为而遭到质问;而在安乐死合法的瑞士,大量需求催生了陪伴自杀这一职业。当死亡来临,垂死之人渴望有人陪伴,而这个人不仅要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更要尊重对方自主决定的权利。无论是出于帮助好友还是以此谋生,人们的行为都是利他的,同时在情感上也承受着生离死别的巨大悲痛,又怎能轻易对这种单纯的陪伴自杀行为进行归责呢?

电影中的警察角色,显然是一位宗教狂热分子,从其表现来看,很可能是那种反对女性堕胎权的人。宗教人士往往主张生命是神赐的,不应被人为干预。(此处省略百字评价,实感无评之必要。)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生命倒数的首日,主角忘记带安乐死的药物,对于陪伴者“你是否没有准备好”的询问产生抗拒,也不再购买厚重的书籍。演员Tilda凭借出色的演技,完美诠释了垂死之人内心的沉重与复杂。

这部电影把“陪伴自杀”具象化为“隔壁的房间”,十分巧妙。尽管片名是《隔壁的房间》,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在隔壁的房间。如果说隔壁的房间象征着陪伴者给予的精神支持,那么“楼下的房间”则更具深意。选择楼下的房间,是因为作为好友,无法近距离面对好友突然离去的场景;爱意体现在反复爬上楼确认门是否关闭,看到大门敞开时轻轻舒一口气;比起出声挽留,更不愿看到好友遭受疼痛折磨,而是希望其能带着“尊严”离去。

电影的色彩运用也别具匠心,明黄色的西服、玫红色的唇色、品绿色的围脖以及粉色的雪花,冷色调的渲染凸显出生命凋零、垂死区域的萧瑟氛围。

不选择在房间里结束生命,而是在阳光下的躺椅上感受时间缓缓流逝和生命的终结,这样的画面实在是太美好了。

我真的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呀。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