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审员制度在电影中的表现揭示了其光辉与缺陷。本片通过一场辩论,展现了陪审员制度的运作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暴露了其存在的问题。
首先,程序上的缺陷在本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公职人员未能尽职尽责,导致证据和证词的审查流于形式。律师被描绘为检方派来的,对难以获胜的案子不全力以赴;法官则只是机械地宣布程序,显得慵懒。此外,证人的表现也令人失望,如老人会瞬移、刑侦人员大锅等,这些情节使得陪审员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穷人被告因无力聘请优秀律师,很难获得真正的“正义”。
其次,陪审团人员的选择与人性的固有偏见密切相关。本片中的几个陪审员形象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1号戴帽子的小哥只想尽快结束程序去看球赛,下大雨泡汤后才开始认真思考;2号推销员整场都在推销自己或讲故事、讲笑话,对被告的生死漠不关心;3号则是典型的刻板印象,将“贫民窟”和“不良少年”标签贴在被告身上;4号则因为与儿子的不良关系而带有明显的偏见,甚至想要弄死别人家不听话的孩子;5号虽然相对理性,但最后也被不合理怀疑所说服。这些例子表明,陪审团中存在大量偏见、不讲道理、逻辑混乱、不依据事实的人,他们对“合理怀疑”的概念一无所知。
本片的辩论中,与案件事实有关的部分很少,先入为主的观念占据了主导。情绪化的句子如“你凭什么这么对我说话”反复出现,这使得观众难以分辨事实与情感。虽然这是电影,戏剧化的改编不可避免,但人性的固有偏见依然令人震惊。试想,如果我是本案的少年,没有遇到如此负责和能言善辩的主角,恐怕早已被判定为有罪并面临死亡。
这部电影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陪审员制度的光辉与缺陷。它提醒我们,法律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取决于程序的严谨性和人员的素质。只有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才能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