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行业,观众的评分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对作品的整体印象。然而,当一部作品获得7.8的高评分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大部分观众只是匆匆浏览了几集就给出了评价?或者他们在发现内容不尽如人意后,已经失去了修改评分的动力?这样的评分体系,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观众,让一些并不出色的作品获得了不应得的关注?
对于辛勤工作的创作者来说,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不公平的。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为了呈现最好的作品给观众。然而,如果观众只看前几集就给出评价,那么创作者可能会认为,只要前几集吸引人就足够了,而无需在整个作品中保持高质量的标准。但这样的创作态度,真的能产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吗?
以我最近观看的一部名为《新生》的作品为例,尽管其后期质量下降,但仍获得了7.0的评分。从热度来看,它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如果整个行业都采用这种策略——精心制作前几集,而将后续内容草率处理——那么,我们还能期待看到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吗?中国的影视行业是否会因此走向衰落?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配音问题、角色设定不合理等其他因素。例如,男主角扮嫩出演青年角色,以及刑警角色全由中年男演员扮演,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样缺乏深度和逻辑的剧情,竟然还能得到广电的重点扶持,并获得7.8的高分。我们的人民警察和审核团队,难道就这样被轻视了吗?
在《新生》中,主角秦川似乎全靠同事给予的机会来办案。全员降智的情节设置,让人不禁质疑:为什么好几年都解决不了的案子,秦川一来就能轻松解决?而且,案件的复杂程度简直低到可笑,只需简单地梳理受害人的关系网就能解决。这样的剧情,真的需要观众去深思吗?还是编剧和演员们自己都觉得这样的情节太荒谬了呢?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剧中的案件解决方式常常依赖运气。逃逸多年的凶手竟然会回到案发地门口徘徊,正好被男主撞个正着。这样的剧情设计,真的需要观众动脑筋去思考吗?还是编剧和导演们认为,观众都是没有判断力的傻子呢?
此外,剧中的角色行为和情感表达也让人感到困惑。一个警察出门抓偷车贼,竟然会被歹徒轻易射杀。这样简单的案件,却成为了剧中反复纠缠的主题。同时,剧中还频繁地通过煽情和讽刺来表达对律师、司法系统的看法,但这样的表达方式真的有意义吗?
《新生》这部作品让我感到非常失望。我原本以为高评分的作品会有更好的表现,但事实证明我错了。浪费了这么多时间观看这部作品,我感到十分后悔。对于真正的刑侦迷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这部功利性太重的作品。而我,也只能给出两星的评价——一星给前六集,另一星则是因为隔壁的《猎罪2》吸引了我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