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聊聊《小丑2:双重妄想》,那“小丑之笑”是啥滋味?

尽管作为系列的延续,这部影片却彻底颠覆了前作的优劣评价:如果说第一部作品在类型完成度上达到了高峰,那么这一部则显得颇为逊色;第一部深刻揭示了社会动荡不安的核心议题,而本作却显得异常冷静和内省。

聊聊《小丑2:双重妄想》,那“小丑之笑”是啥滋味?插图

影片的前三分之二部分质量低下,几乎让整部电影的起始评分跌到了谷底:缺乏深刻的主题表达,心理犯罪描写陈腐乏味;尝试引入歌舞元素和女/Gaga角色原本意在吸引眼球,但最终未能提供任何新颖的类型享受。观影时因时差影响,我几乎昏昏欲睡。

然而,最后四十分钟的表现力挽狂澜,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前作进行了《桂河大桥》式的全面解构。双重妄想不仅是亚瑟与小丑两种人格的较量,也反映了亚瑟与社会大众(或观众)之间关于反文化/反建制符号的互动和共同构建。

小丑的笑容始终是社会构建的产物。当小丑女用口红在玻璃上勾勒出笑容,无意间微笑的亚瑟将脸庞对准镜头,观众则在脑海中重现了经典的小丑之笑。这一幕象征性地展示了亚瑟从无意中创造符号到被符号所控制、被大众/时代裹挟的过程。影片结尾处,真正的小丑在模糊的背景中割开嘴角,而意外死亡的亚瑟嘴角流下血迹,完成了他最后的“微笑”。两种微笑,一明一暗、一真一假,最终撕裂了小丑面具下的真相:当亚瑟放弃自己塑造的小丑形象时,愤怒的大众杀死了亚瑟,创造了新的小丑。

遗憾的是,影片并未充分解释“亚瑟如何放弃小丑角色”这一关键转折点的原因,即便是暗示性的监狱强奸情节(如《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所示)也未能合理解释亚瑟为何放弃幻想、回归自我。议题的反转和完成度的不足使得本片在两边都不讨好观众。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