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领域,创新的拍摄手法往往能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近期有一部电影采用了与众不同的第一人称视角,通过运动相机捕捉画面,让人不禁联想到多年前同样使用第一人称的影片《硬核亨利》。不同于《硬核亨利》中演员用嘴部固定相机的方法,这部电影则是将运动相机绑在女主角的头部进行拍摄。尽管在片尾加入了幕后花絮,这种在恐怖片中插入花絮的做法有些出人意料,略显破坏了氛围。
这部作品在叙事上与1999年的电影《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存在相似之处,都是试图通过模拟主角的视角来推进故事。不过,相较于《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中的摄像机直接架设在演员头上,本片则通过绑定运动相机来实现这一效果。有趣的是,为了保持第一人称的视角,电影中有意识避开了一些场景,如浴室镜子,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过于刻意。
由于其独特的拍摄手法,该电影的场景相对较少,主要围绕开场的公寓和鬼屋两个地点展开。此外,第一人称视角的限制也使得影片在制造惊悚效果方面手段有限,大多依赖于女主角的突然回头等动作来吓人,这种手法重复几次后便逐渐失去了效果。幸运的是,电影时长不长,惊吓镜头数量有限,因此在观众对这种单一手法产生疲劳之前,电影已然结束。
关于演员的表现,无论是女主角还是反派角色,都显得有些过于夸张,尤其是反派角色的演出,过度用力以至于有些喜剧效果。电影中一段紧张追逐戏份,因为第一人称视角的限制,导致女主角在奔跑中不得不频繁回头以让无法直接看到鬼影的观众感受到追逐的紧迫感,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沉浸感。
另外,由于电影采用长镜头和封闭场景拍摄,使得少数几位演员的行动轨迹像极了话剧演员,尤其是在鬼屋这样的狭小空间内,女鬼的出现位置几乎可以预测,这进一步减弱了第一人称视角带来的恐惧感。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或许是电影的长镜头运用,整部电影可能不超过十个镜头切换,这对于演员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而且,当电影不得不使用剪辑时,竟然选择了闪回这一手法,且不止一次使用,对于仅有一小时时长的电影而言,这种回忆杀似乎并无太大必要。
尽管第一人称恐怖片的概念颇具新意,但实际执行上却有些力不从心。或许在未来的作品中,制作团队应该考虑放弃运动相机,转而采用更为传统的拍摄手法来呈现恐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