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基于同名舞剧改编,运用影像媒介,通过多层次空间和强烈的视听效果,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该作品融合了舞台艺术、舞蹈艺术、纪录片艺术以及数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了一种独特而纯粹的电影形态。
一、叙事方式
观众如果带着对原舞剧的印象走进电影院,可能会发现电影版本与之有所不同。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创作者的初衷——将舞台演出作为电影的资源和手段。随着情节的深入和时空的灵活处理,观众将逐渐融入电影独有的叙事流程中。原舞剧的情感表达丰富细腻,叙事清晰、固定且完整。而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不再局限于某一段舞蹈的完整展示,而是根据情节和情绪的需要,结合变化的景别、场景与肢体语言,形成一种综合的视听体验。
尽管电影的本质仍是电影,追求电影叙事是创作的一部分,但是否要完全覆盖舞台叙事是一个问题。由于原舞剧在内容与形式上几乎完美结合,影像丰富,彻底颠覆其叙事面临巨大挑战;而完全以电影样式重述《永不消逝的电波》又是另一回事。
我是原舞剧的编剧,未参与电影剧本改编。从电影的表现看,总导演郑大圣的创作动机值得尊敬。与其他近期文学名著改编的舞台剧相比,担心被贴上“背离原著”标签,有时选择风险较低的改编手法,如照抄文字或让演员朗读,牺牲戏剧魅力。相比之下,郑导的改编手法展现了强烈的职业自主意识,电影中叙事形式的设计,并未背离电影艺术的本质。
二、空间运用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充分利用了舞台空间、假定空间和真实空间,影像中的真实与幻觉不受固定美学原则约束,以丰富多彩的视觉意象完成对内涵的表达。
影片中可以提炼出三重空间。第一空间是电影最重要的故事背景——解放前上海地下斗争现场。革命烈士的真实经历为后续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李白烈士夫妇及其战友在解放前夕的情报传递工作,成为许多谍战题材共有的历史背景和素材。舞剧电影利用原始粗獷的历史档案影像质感,帮助观众重返历史现场。纪录片影像空间在调性和节奏上与其他空间截然不同,被视为导演对真实历史现场的刻意强调。当我看到王孝和被枪决前的黑白照片,李白的生活照时,不禁泪流满面。
第二空间是舞剧表演空间。这一层空间具有较大自由度,舞台上的演出也不刻意抹平舞台印记,直接呈现剧场空间实感。例如地板标记、划痕,舞台两侧幕布、后台、吊杆等随镜头移动而清晰展现。舞剧表演空间有时也在实景中进行,如卧室、街道、报社、旗袍店等,填补了舞台空间难以表现的细节和质地,增强了影像的视觉品质和人文感。还有一些舞蹈表演空间没有实际对应,类似于主人公的意识空间或脱离具体时空的“飞地”,通常用于展现重要的抒情舞蹈段落。李侠与兰芬生离死别时的拥抱,李侠在兰芬胳膊上轻击出的发报信号,舞台上无法表现这些特写,但电影可以,放大并深化细节。
第三空间是以舞台视点拍摄的台下观众席。这个空间画面虽不多,但意味深长。不断出现的台下观众,一方面完成舞剧演出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实现了电影观众的自我指涉,是受众群体集体回顾那个时代。这构成一种仪式化提醒,将观看行为上升到意识形态整合。我甚至询问同场观看的上海歌舞团团长这是哪一场演出,潜意识中想是否我也坐在台下。
这三个空间在手法上没有刻意求“实”,也没有固守舞台或电影空间的呈现规则,而是给观众提供了自由进出作品的多重“入口”。在设计和组织这三重空间的过程中,郑大圣导演可谓费尽心思、倾注才华。
三、导演理念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所创造的艺术价值,有别于此前舞台电影对经典剧目内容的被动记录。过去的同类创作多以电影影像服务于舞台演出呈现为目标,运用电影或其他艺术门类技巧让观众更清晰细致地感受舞台演出。《永不消逝的电波》拥有更鲜明的理念自觉和复杂的审美理想,不满足于“忠实再现”,而是追求“创造性表现”。影片的取景、构图、镜头运动和蒙太奇都在主动介入舞台演出,并深化其艺术效果。这是一次有备而来的创新。
在这部舞剧电影的创作中,情节和结构既沿袭原作又有出离;以原作为基准,又不受其制约。从电影到舞剧,再从舞剧到电影,进而诞生出“舞剧电影”的新概念,在舞剧与舞剧电影创作中,我看到两个团队、不同艺术行业创作者的自主意识。舞剧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与电影总导演郑大圣彼此对峙的身影高大,内心有着不言而喻的惺惺相惜。
关注一部作品离不开对创作者的关注,他们是整部作品风格的奠定者。郑大圣导演是黄佐临先生的外孙,佐临先生研究布莱希特体系、中国话剧和中国戏曲以及它们的有机结合。佐临先生晚年创排的昆剧《血手记》、话剧《中国梦》影响了新时期以来上海乃至中国戏剧的整体创作观念。
郑大圣的母亲是上海影视大导演黄蜀芹女士,她导演了讲述戏曲女演员传奇经历的杰作《人·鬼·情》。这部影片拓展了影像中的舞台空间维度,给舞台空间概念带来全新理解。至今无人能说在对戏曲舞台演出空间的洞悉与开拓上已超越黄蜀芹导演。通过艺术世家两代电影的作品,我们看到郑大圣电影的艺术美学血缘,也加深理解了他“为什么这样”导演的家学渊源。
可以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创了中国舞剧创作的新范式,该作品诞生前后中国舞剧有很大不同。作为艺术世家第三代导演郑大圣主导创作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今日放映后必将成为中国舞台艺术电影的新范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当代舞剧发展的分界线,同名舞剧电影也是当代舞台艺术电影转化的分水岭。
(作者为当代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作品包括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大河之源》以及戏曲《金龙与蜉蝣》《班昭》《典妻》等。原文标题为《电影对舞剧的创造性转化——我看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来源:罗怀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