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向设计提问》第五集《用光雕刻》幕后揭秘!导演手记大公开!


王悦阳导演的《用光雕刻》背后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用光雕刻》这一系列作品的导演,王悦阳。

《向设计提问》第五集《用光雕刻》幕后揭秘!导演手记大公开!插图

经历了两年时间的反复修改与打磨,这部作品终于与观众见面了(我居然活到了这一日!)。按理来说,我应该能够流畅地讲述关于光的设计的种种,但我发现要清晰表达它仍然充满挑战。深思之后,我意识到这可能本质上就是一个难以条理化的过程(简直是人间地狱)。它不是一个从想象到创造的简单过程,而更像是一场“寻找”。那么,我们在寻找什么呢?

任冬生老师通过使用三盏镝灯,在《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最后一幕中逐渐点亮它们,直至舞台变得前所未有地明亮,以此来表现人们在迎接新时代时内心充满希望的感觉。这样的设计不仅来源于他对清晨天色变化的细致观察以及对灯具效果的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他在天亮时刻体验到的那种积极感觉,这种感受并非私人的,而是被大多数人共同分享的。这种被广泛共享的对光的感受,我认为正是光设计师需要寻找的最重要的元素。

王东宁老师在其工作中也有类似的实践。在日照科技馆项目中,他与团队利用建筑的镜面反射,采用许多大小不一的深红色点状光源,以V字形布置在建筑顶面与侧面,以此展现对宇宙的幻想。虽然宇宙并非这种颜色,也不是以这种方式发光,但当建筑亮起时,人们却能强烈感受到设计师想要传达的神秘与深远之感。

这恰是光设计最触动我心之处:光的记忆深植于我们的基因之中。尽管灯光设计成为一项正式职业仅100多年,但人类与光的接触历史却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设计师们利用光重新构建眼前的画面,而使这种构建有效的基础,正是我们对光的共同记忆。怎样的光让我们感到舒适,怎样的光给我们带来温暖,怎样的光会让人失去安全感……这些都不是设计师单方面决定的,而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作为设计师,需要去感受它、找到它、构建它,并最终让观众也能看见、感受到。我们分享着相同的记忆,这听起来难道不温馨吗?

然而,这个让我最为感动的点,却是在片中最难表达的。我是否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我想,或许它本可以做得更好吧!

在这一集中,我们尽可能地将光设计这一抽象概念细化,挑选出我们认为具有启示性的元素,按照我们的理解将其排列成一个连贯的设计过程,希望能帮助观众理解光的设计。如果还能激发人们的灵感,那就更完美了!

再次观看这一集,我突然意识到,尽管我们团队内部一直强调要有“过程感”,内容要有足够的“信息量”,但我最终还是没有详细介绍灯具的具体用途、那些精密的计算和反复的试验,尽管它们是光设计的日常,也是其中最“干货”的部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有趣的发现。也许是因为我的两位主人公引领了我,或许是因为到最后我对这件事还是抱有一种粉色滤镜的看法:真的,光设计是一件多么笨拙(人类居然想操作光?!),又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