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阵地》在线免费观看百度云[1080p]Mp4
https://pan.baidu.com/s/kFTgQytgthUnAtplvYSWDD6
9月19日开播的电视剧《阵地》将时间拉回1938年的桂林,真实再现了陶行知在此推行岩洞教育、新安旅行团抵达桂林开展抗战宣传等重大历史片段。
这些深植于城市记忆中的往事通过影像重现,不仅唤醒了桂林市民对烽火年代的集体回忆,也让更多年轻观众触摸到了那段在炮火中坚守文明火种的峥嵘岁月。
“岩洞就是我们的天然课堂”
▲电视剧《阵地》剧照。
在《阵地》第五集的剧情中,教育家陶行知身处日军频繁空袭下的桂林。面对民众被迫躲入岩洞避难的现实,他并未止步于生存的焦虑,反而敏锐地捕捉到其中蕴藏的教育转机。他向广西地方当局提出倡议:“桂林的岩洞,是老天爷赐予我们的天然大学堂。”当敌机在头顶盘旋,人们在岩洞中寻求庇护时,陶行知主张将这些避难所转化为流动课堂,组织民众识字、听讲、讨论时局,让知识在战火中延续。
这一情节不仅还原了历史现场,更凸显了在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以智慧与信念守护文化命脉的担当。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展出的岩洞教育主题油画。
“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这句写在七星公园曾公岩内的标语,历经八十余载风雨依然清晰可见,成为桂林岩洞教育最有力的历史注脚。
“每次走进曾公岩,看到这行字,仿佛能听见当年岩洞里传来的读书声。”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小李动情地说,“外面是爆炸与硝烟,里面是朗朗书声和思想的火花,这种反差让人肃然起敬。”
“追剧时看到陶行知办岩洞教育的情节,我瞬间想起了奶奶常提起的童年经历。”桂林叠彩区居民马女士表示,她特意组织全家一同观看《阵地》,“以前只听奶奶说在山洞里上过课,现在才真正明白,那是无数先辈在用生命守护教育的尊严。作为桂林人,我为家乡这段历史感到无比骄傲。”近日,她还带着9岁的女儿前往曾公岩实地探访,“我想让她知道,课本里的‘抗战精神'并非遥远的符号,它就藏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里。”
“别看我们年纪小,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
▲解放桥旁新安旅行团桂林驻地旧址浮雕墙。
《阵地》第六集中,一组令人动容的画面徐徐展开:轰炸后的桂林街头废墟遍地,十几名身着白衬衫与背带裤的少年列队前行,用清脆而坚定的歌声唤醒民众。“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别看我们年纪小,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口号在残垣断壁间回荡,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抗争之火。
这支由少年组成的“新安旅行团”,1935年由江苏淮安新安小学的汪达之校长带领成立。他们以脚步丈量国土,足迹遍布22个省份,行程超过五万里,用歌声、戏剧和演讲传播抗日救亡思想。1938年抵达桂林后,这群少年迅速融入当地抗战洪流,积极响应陶行知的岩洞教育理念,深入街头巷尾与岩洞深处,为民众授课、宣传救国理念,成为战时桂林一道独特而耀眼的风景。
如今,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内,一幅幅油画定格了当年新安旅行团在岩洞中授课的场景;展柜中静静陈列着团员们穿过的衣物与使用过的物品;解放桥畔的漓江边,一座黑白浮雕墙镌刻着孩子们的笑脸与“新安旅行团桂林驻地旧址”的铭文。“每天散步路过这里,我都会驻足凝望。”退休教师方女士感慨,“那些年轻的面孔,承载着不屈的意志。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时代的重担,这份精神,必须代代相传。”
来源|桂林日报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