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归队》迅雷BT网盘资源下载超清[HD720p1080p]阿里云盘
https://pan.baidu.com/s/kFTgQytgthUnAtplvYSWDD6
抗联战士鲁长山,外号“老山东”,带着失散的战友们重新集结,五十多号人就这么在战火纷飞的东北大地上重新扛起了抗争的旗帜。金条在腰间沉甸甸地坠着,却买不到一口热饭,这种荒诞与悲凉交织的现实,恰恰映衬出这支队伍的处境——他们不是在打胜仗,而是在绝境中挣扎求生。而更让人动容的是,松林镇的老百姓,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焚烧日军张贴的“击毙杨靖宇”告示的方式,默默祭奠那位倒下的民族英雄。这种无声的反抗,比任何口号都更震撼人心。
可就在这样一股悲壮与希望交织的氛围中,汤德远这个角色的走向却像一根刺,扎进了整部剧的情感逻辑里。他曾因兄长舍命救下二班长肖铁林而背负人情,又在逃亡途中被肖铁林数次搭救。这份恩情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与那个早已投敌的伪军团长牢牢捆绑。最终,他选择不见老排长,拒绝归队。这本可以是一场关于人性挣扎、亲情与信仰撕裂的深刻戏码,可剧情的发展却让人一头雾水。
为了给抗联制造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编剧似乎不得不“创造”一个叛徒。于是汤德远便成了那个“必须变节”的角色。他先是避而不见老山东,理由尚可理解——母亲双目哭瞎,他不想再让老人担惊受怕。老山东也识趣地不点破,哪怕他可能早已察觉隔壁屋藏着的二班长,哪怕那碗热腾腾的面条分明是汤德远默许下的温情馈赠。这份沉默的默契,本可以成就一段极具张力的对手戏。
可问题在于,既然已经决定留下尽孝、远离战火,那之后汤德远为何又独自离家?是为了逃避老山东日后强行“抓壮丁”式的归队动员?可这理由太过牵强。更令人费解的是,他随后竟又“偶遇”肖铁林,再次欠下人情,最终一步步滑向汉奸的深渊。这种转变缺乏足够的心理铺垫,更像是剧情需要下的强行安排。
或许编剧意识到,若整部剧全是坚定不移的英雄,没有一个动摇者、背叛者,便容易滑向“抗日神剧”的陷阱——敌人太弱,胜利太易,苦难太轻。于是汤德远成了那个“必要的叛徒”,用以解释后续抗联为何屡遭重创,为何老山东的队伍一次次被打散。可这种“为悲剧而悲剧”的设定,反而削弱了真实感。真正的残酷,不在于必须有人叛变,而在于叛变背后的复杂人性是否被充分挖掘。
相比之下,兰花儿劝服土匪头子小白马率众加入抗联,田小贵坑爹却仍被保长轻信,这些情节虽有戏剧化成分,却因扎根于乡土人情而显得可信。唯独汤德远的抉择,像一场没有前奏的风暴,来得突兀,去得模糊。他究竟为何不归队?是恐惧?是私情压倒信仰?还是对未来的彻底绝望?剧集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如果《归队》最终无法为汤德远的行为提供扎实的心理动机,那么这部本可深沉厚重的作品,恐怕也将难逃沦为又一部逻辑崩塌的“神剧”命运。关于他的谜团,或许只有在后续剧情中才能揭晓,但留给观众的疑惑,已如寒风般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