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好的我》百度网盘免费版下载链接【HD720P/夸克网盘-MP4】夸克网盘
https://pan.baidu.com/s/kFTgQytgthUnAtplvYSWDD6
4月25日,备受瞩目的传记电影《最好的我》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进行了中国首映。这部电影的幕后团队,包括出品人陈喆、来自澳大利亚的制片人保罗·柯瑞、中方制片人马晓璐以及视觉特效总监安迪·泰勒等人,在首映后的活动中与观众分享了影片背后的创作故事。作为一部中澳合作的作品,《最好的我》不仅展示了两国在影视制作方面的紧密合作,也促进了中澳之间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澳大利亚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国际事务总监萨姆·巴克兰借此机会表达了对中国电影界的热情邀请,期望双方能在未来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
保罗·柯瑞
该电影以英国流行巨星罗比·威廉姆斯的真实经历为基础,采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呈现方式,重新诠释了一个明星的成长历程。导演迈克尔·格雷西曾因执导《马戏之王》而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此次他通过《最好的我》尝试了一种新的叙述方法——“反派视角”,来挑战传统英雄形象,塑造了一个既具争议性又令人同情的角色。
影片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元素是将罗比·威廉姆斯的形象以黑猩猩的形式展现出来。保罗·柯瑞介绍道,当最初提出这一想法时,罗比本人感到非常惊喜。这种方式不仅是对主角内心冲突的一种隐喻表达,也是对角色复杂性格的一次深刻探讨。尽管这个创意起初遭到了一些制片部门的反对,担心这会削弱罗比·威廉姆斯的魅力,但最终它得到了保留,并在海外上映时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马晓璐
制片人马晓璐在活动现场讲述了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尤其是再现伦敦摄政街的经典场景时所面临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剧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申请拍摄许可,最终凭借罗比·威廉姆斯的影响力成功获得批准。然而,由于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原计划不得不被取消,团队转战塞尔维亚进行重建工作,并最终在墨尔本完成了这部分内容的拍摄,整个过程历时超过14个月。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各方围绕《最好的我》展开了深入的技术交流,展示了澳大利亚在后期制作方面的优势,如视觉特效和声音处理等,强调了“技术+内容”模式对于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的重要性。此外,还提到了诸如《英雄》、《大腕》及《长津湖》等著名作品背后都有澳大利亚影视工作者的贡献。
安迪·泰勒
活动最后宣布了“中澳文化与产业交流三年计划”的启动,根据该计划,每年将在中国的重大电影节上推荐一部澳大利亚电影,并举办相关的行业论坛和大师班等活动。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旨在突破以往文化交流中的单一传播局限,通过更加系统化的合作方式加强两国间的文化和产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