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0岁的歌手张远在一次深度访谈中敞开心扉,首次详细讲述自己与情绪障碍长期共处的心路历程。面对外界关注的躁郁症传闻,他并未选择常规的医疗干预路径,而是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坚持用自我意志与内心的波动进行对抗。

“我到现在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生病’了,”张远语气坚定地表示,“虽然我知道,这些年经历得太多了——亏过钱,爱过人,也亲眼见证过生命的离去。尤其是当你直面过生死,那种冲击会把你的一部分‘感觉’彻底抽走,心里有些东西冷下来,再怎么努力也暖不热。”他坦言,这种情绪的低谷与起伏确实存在,但他拒绝将其定义为病症。“可我不服气啊,就算我真有这些症状,那又怎样?我不觉得这是软弱,也不觉得这是需要被‘治愈’的缺陷。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场较量,一场我和自己的对话。”
他进一步解释,自己目前并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或专业心理辅导。“我不想依赖外力去‘修正’自己,”张远说,“我宁愿就这样扛着,用我的方式去面对。哪怕情绪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也想试试看能不能靠意志力站稳。这种对抗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力量。”这种近乎悲壮的坚持,透露出他对自我掌控的强烈渴望,也折射出公众人物在面对心理困境时复杂而矛盾的心态。
事实上,这并非张远首次谈及心理健康话题。早在2024年3月,他就曾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相关讨论,当时他写道:“别把情绪问题说得太严重。人生本来就有起有落,谁还没个低谷时刻?有情绪波动很正常,脆弱和坚强本来就是一体两面。”彼时的发言已初现其对待心理困扰的独特态度:不回避,但也不愿被标签化。
作为公众人物,张远的选择无疑引发广泛讨论。医学界普遍认为,躁郁症等情绪障碍属于可干预、可管理的疾病范畴,科学治疗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张远的“硬扛”模式,或许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心理疾病污名化的担忧,或是对“真实自我”被药物“稀释”的恐惧。他的坦诚,不仅让大众窥见光环背后的挣扎,也再次将心理健康议题推至台前——如何在尊重个体选择与倡导科学干预之间取得平衡,仍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