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起相似的版权事件,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讨论,折射出音乐人在权益维护上的两种处世哲学。
一边是刀郎为《西海情歌》的著作权,对降央卓玛发起数十次诉讼;另一边则是汪苏泷面对张碧晨将《年轮》标注为"唯一原唱"的争议,选择直接收回演唱授权而非诉诸法律。
这并非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是音乐人在复杂行业生态中采取的两种生存策略。
刀郎:用法律捍卫行业底线
刀郎的四十多场官司绝非意气用事。《西海情歌》作为传唱度极高的作品,降央卓玛版本长期在商演和网络平台使用却未获授权。团队曾多次发律师函协商无果,最终只能选择诉讼。
值得一提的是,刀郎早年深受盗版之苦,作品被随意翻唱导致收入微薄。他深知:若无人捍卫版权,原创生态终将崩塌。这些诉讼不仅是为个人权益,更是为行业树立警示——音乐创作不是无偿劳动。
汪苏泷: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
作为《年轮》词曲作者,汪苏泷本可对张碧晨的"唯一原唱"声明追责到底。但他选择收回授权而非对簿公堂,既维护权利又避免正面冲突。
这种处理方式让人联想到周杰伦对非恶意翻唱的包容,或李宗盛鼓励后辈演绎作品的开放态度。汪苏泷在人情与规则间找到平衡,用行动表明:宽容不等于无底线。
真正的成熟是外圆内方——对外灵活变通,对内坚守原则。两种维权方式共同构建了更健康的音乐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