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为啥看着那么规矩?咱来好好唠唠!

评分:B-6.8
即便二刷,观感依旧平淡无奇,影片中的种种把戏早已被我看穿。从未见过如此自作聪明、匠气与说教气息浓重的作品。
(本文并非系统性的影评,只是将观影札记整理成集。)

《大红灯笼高高挂》为啥看着那么规矩?咱来好好唠唠!插图

和《红高粱》一样,在九个月后再次于影院重温这部影片。
此次重温依旧是为了重新评估。初看时对本片颇为失望,一方面,从题材到形式都充满了冰冷与压抑,极大地降低了观影体验;另一方面,影片的匠气十足,部分可归咎于,大半则要怪罪于苏童,总觉得相较于《红高粱》,它愈发僵化,丧失了那种活力、激情与表现力。
不过,或许人物的生命力正是在这压抑的环境中得以展现。而其看似僵化的、风格化、仪式化的电影语言,也许是对封建制度下阴森恐怖绝望的一种表征?也就是说,其形式本身就在诉说权力的运作方式?影片本身是否就构成了关于权力如何通过视觉、声音和仪式来渗透并统治一切的演绎呢?

另外,在已知结局的情况下,这次着重观察矛盾和恐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激化和揭发的,以及它们最初又是怎样潜伏其中的。
上述几点便是此次重估的重点。

在一群欧洲人中间观看此片,难免会思考影片是以何种视角对待东方的,是否存在刻板偏见。
场内观众不时地低声私语、暗自发笑。

视听之道:
影片的核心且唯一高明之处在于氛围的营造。

首先是空间呈现出秩序森严、令人压抑的特点。
整部影片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有限的四合院空间里。(与之对应的还有时间上的四季循环、人物宿命的循环)

固定机位、对称式封闭构图,在三个反复出现的典型镜头中尤为显著。
首先是从正门向内贯穿整个门庭的镜头,一层层的门框和廊柱仿佛一道道锁链,将人禁锢其中。

四合院的围墙困住的“人”,就如同“囚”字所表达的那样,而层叠严密的建筑就是监狱和囚牢。(“囚”无疑是本片的关键所在。)

其次是从四合院上方俯拍的全景镜头。在层层叠叠的房檐下,人物几乎被黑暗遮蔽;在四周封闭围合的空间里,人物则陷入了无法逃离的绝境。
整个空间宛如一个棋盘。(后文再详细探讨)

此外还有四太太内室的镜头,布置同样毫无生气。

与空间类似,情节乃至语言都是冰冷和闭锁的。
人物几乎都说着一副假模假式的官腔,语调刻板。这既与内容本身有关,也源于表演的僵硬——唯有巩俐演技出众。

背景音乐太过刻意,不提也罢。
寂静的时刻往往充满张力和压迫感,与三太太唱戏的声音形成鲜明反差。
此外,某些声音有规律地出现,有时能营造出一种严苛的仪式气氛,这也是权力的一种显形。

色彩方面,雪白和冷色调占据主导,而张艺谋标志性的大红色在此寄托于“大红灯笼”中,只是这更像是一个耀眼的符号,而非像《秋菊打官司》中的那件红棉袄,是自足且有着多重含义的物品。
从灯笼开始的所有元素都是单义且符号化的“门把”,不具备先于故事真实独立的存在。

一切细节都是预先设计和营造好的(无论是剧内的情节还是剧作本身的表现),显得刻意且生硬,仿佛要把意图直接写在人物脸上,直白的说教充斥在每一段情节、每一句台词里。用力过猛反而失去了本真,丧失了所有鲜活的偶然成分,没有任何意料之外的东西。

如此精心策划的设计,结果便是看不出明显破绽,但处处都十分局限。在匠气的束缚下,影像被剥夺了自身的生命力,也不具备联通现实的力量。

本片和《秋菊打官司》几乎是两个极端,一个如同神话,一个贴近现实;一个故事发生在城府高阁之中,另一个则扎根于乡村底层;一个压抑闭塞,另一个则开放连通;前者是完全死板和人为的形式化语言,后者则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纪实风格。(即便也经过了巧妙的处理)

悬疑/叙事模式
作为一部有板有眼、条理分明的“悬疑”片,恐怖因素从开场颂莲初入府时就已露出端倪。随着女主逐步了解规矩、探查这里的历史,包裹着恐怖的帷幕也渐渐被掀开。
悬疑始终潜藏在宫城冠冕堂皇的表面之下,就像本片中的“死人屋”——幽灵般存在却无人敢提及,直至最后阴谋被猝不及防的谋杀揭穿。这与披着英伦贵族外衣的恐怖故事《绘图师的合约》有着相似之处。

接着,我们回到影片最初的两个端倪和伏笔。
首先是大太太在初见她后暗叹道:“罪孽”,仿佛已经窥探到了她的悲剧宿命。
后续我们了解到,每个被卖到府内的女人都有过去,但无论出身如何,最终都要被抹去过往,被剥夺姓名而冠以“姨太太”的名号,殊途同归地葬送在这个冰冷的坟场。因此,从颂莲踏入四合院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美好的芳华在那一刻已然凋零,被铐上了无法逃脱的魔咒和桎梏。(影片结尾甚至还用五太太着重强调了这一循环)

权力结构
其次则是所有人口中“祖上的老规矩”。
“府上的规矩”始终是这个空间秩序中的最高律令,而颂莲在捶脚、点灯这些“晴雨表”式粗暴的仪式活动中也逐渐对其产生了认同,甚至借由这套权力外化的制度,从被动的规训转为主动的欲望,进一步使得权力结构内在化。
由此展开的无止境的宫斗游戏恰恰巩固了这套稳定的权力体系,形成了自我完善和强化的闭合系统。在其核心处,男性的权威不断被塑造和巩固,女性的欲望也不断被催生、扭曲地强化。

献祭、疯癫与异化
另外,我们不应忘记在这个冷酷的吃人体系下,那些活生生、血淋淋的个人悲剧。
每个女性都是老爷掌中被把玩的棋子,甚至她们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求都是被塑造和控制的产物。

除了颂莲外的每个女人都是表里不一的笑面虎,哪怕是丫鬟都有自己挂满灯笼的幻想和城府。
女人们整日疯魔般沉沦于勾心斗角、耍性子,可悲的是,暂时的得势只有两条路,要么背地里阴人、揭别人的短,要么则是自己示弱装病。在气氛的张力中可以觉察到,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异化为竞争与倾轧。最终注定所有人都不得好下场。

三太太在爱情和戏剧中延续着生命和反抗的活力,却惨死于谋杀。
雁儿则在底层沉沦于飘渺的幻想,如飞蛾扑火般被无声地碾轧,同样沦为牺牲品。

而四太太颂莲的悲剧则是慢性死亡。
当她目睹真相被揭开时终于醒悟,而她的言语在强权无法管辖、封口的情况下立即被打为无效的“疯言”,她也被驱逐出权力秩序内部而被排斥为“疯人”。

关于被压抑的疯人——女性献祭母题,化用一段我对《1951年的欧洲》的评论:
就像本片的女主,无论是常人、实证主义科学家、牧师、医生、法官都无法解释、也无可奈何。对于这样无法被体系容纳和控制的例外/异常者,即便有人为她诉冤,依旧会被打上罪恶和疾病的标签。

和《发条橙》等个人悲剧——社会批判的双面镜影片类似,主人公一路无可选择地被逼上“精神病”的绝路,影片站在女主的悲剧视角,揭晓并牵引出这一连串事件背后更深更广大的社会之荒谬。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母题——圣愚、边缘人、精神病……
这样的银幕形象数不胜数。如上帝化身的形象“拉扎罗”,过分无私却被当作了白痴和愚者。他既是神性的象征,同样也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人们的善恶面孔。也可以和《火山边缘之恋》对比观看,二者中女主都是被边缘化的,由此折射出的是野蛮和城市的一体两面之恶。从“圣女贞德”到《火山边缘之恋》再到本片,到《处女泉》的贞洁与悲剧,到《女教徒》再到《密阳》,这条脉络下,怀揣神性却被放逐和践踏的女性形象已经烙印在银幕的历史中。

ps.
颂莲大一没读完就入了府——而我才刚刚读大二,她刚刚二十岁生日——而我也年方二十(虚岁)。
从宫斗到送手帕、抄查内室都是《红楼梦》玩剩下的。

25.10.27于arelc
ps.来晚了二十分钟。

我的影评合集:
Aleph - 影评(泛选版)(泛选)
影评(遴选)(遴选)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