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身为癌症患者家属,我真没被打动——《阳光俱乐部》观后感

在这部影片中,我认为母亲这一角色的塑造存在较大争议。

身为癌症患者家属,我真没被打动——《阳光俱乐部》观后感插图

当一个孩子智力存在缺陷时,家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进行特殊教育以及实施行为干预。这并非短暂的过程,而是长达数十年的坚守,很多时候甚至要求某位家庭成员辞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孩子的照料之中。其间所涉及的金钱花费与精力消耗,实在是难以估量。

同样,培养一个孩子成为医生也绝非易事。从本科阶段开始,历经博士深造,再到成为住院医生,在这漫长的求学与实践过程中,孩子几乎没有经济产出,整个家庭都需要持续不断地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然而,影片中这位母亲的情况却令人费解。她的丈夫早早离世,可她不仅成功将低能儿抚养长大,还供另一个孩子完成了医学学业,并且在自己退休后,能够与小儿子一同居住在装修精致的两室一厅房子里。屋内设有西装衣帽间,摆放着红木家具,还有一个雅致的小庭院,配备着咖啡机;她学跳舞、听歌剧,生活惬意悠闲,退休金似乎十分充裕,尽显中产阶级的生活格调。不禁让人猜测,她年轻时究竟从事何种职业?是教师、艺术家,还是在体制内工作?亦或是丈夫留下了巨额遗产?

即便假定她在经济方面有所保障,但她似乎缺乏养育低能儿所必需的内在力量。养育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要承受来自外界多少异样的目光,需要付出何等巨大的耐心,又要牺牲掉多少个人的自我。真正合格的母亲应当是坚韧且充满生命力的。可在片中,当她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先是放声痛哭,随后便意志消沉。她向情人哭诉生病后会变丑,从此不再相见;去找舞蹈老师要求退款,在被告知无法退还时,便哀伤失落地离去。她的表现更像是一位从未经历过苦难的贵妇,优雅却又脆弱不堪。

倘若是一位内心力量强大的母亲,她或许会坦诚地告诉舞蹈老师自己的病情,表明时日无多;她可能会采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她会像顽强的藤蔓一样,紧紧缠绕住生命中所渴求的一切,哪怕偶尔会显露出人性中较为阴暗的一面。

许多癌症患者都会发出“为什么是我?”这样的疑问。而这位母亲对人生是否有过类似的质疑呢?她难道没有感到委屈、怨恨吗?

在病房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确诊时感慨道:“我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一直很好,怎么也没想到会得这种病。”他家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他的手机连接着店里的收款码,住院期间,五块、十块的收款提示音不断响起。

事实上,很多晚期癌症患者都拥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们也愿意尝试各种治疗方法。从演员的形象来看,设定年龄应该是六七十岁,并非完全不适合接受化疗。我在病房就见过一位头发全白的老奶奶,独自接受化疗治疗。她认真地进食、饮水,还热情地给其他病患提供建议。因为她心怀希望,想用时间换取生存的空间,多撑一段时间,说不定就会有新的药物出现带来转机。反观影片中的这位母亲,她身上有展现出强烈的生存欲望吗?

影片安排她寻找曾经的恋人,试图以此作为某种情感上的弥补。但实际上,大多数晚期患者在回顾人生时,并不会后悔年轻时未曾做过某些事,他们最在意的是还有什么东西没吃过,没能好好享受生活。比如那些退休后患癌的阿姨们进入患者群后,问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吃什么?怎么吃?”并且积极乐观地提议以后一起交流美食心得。

遗憾的是,我从这部影片中并未感受到治愈与温暖的力量。结尾处那个冗长且阴冷的长镜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人生的黯淡与无意义,导演似乎想借此传达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主创团队声称他们也有亲人险些被确诊患癌的经历。但必须明确的是,“险些”与实际确诊有着天壤之别。那些只是短暂地经历了恐惧与担忧后便侥幸逃脱的人,才会轻描淡写地说出“乐观和爱是人生解药”这类空洞的鸡汤话语。这样的表达实在太过苍白无力,显得极为敷衍。

在映后交流环节,现场充斥着恭维与赞美之声,可实际上,观影过程中有不少人借故离场。我曾多次想要举手表达真实看法,却始终缺乏打破这种虚假和谐的勇气。艺术工作者有时过于沉浸在自己的象牙塔中,仅凭想象去描绘人间疾苦,却未能真正触及现实的本质。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