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影视观察者
在当下众多标榜回归乡土的创作浪潮中,《小山河》宛如一个尴尬的存在——它打着描绘乡村生活的旗号登场,却自始至终未能与土地建立起真诚的对话。这部由曾拍出过硬核乡村题材作品的导演操刀的新作,呈现出令人困惑的矛盾特质:既想复刻日式治愈系田园诗画,又试图嫁接电商经济的现代性符号,最终却在两头落空的夹缝中,暴露出创作团队对农村肌理的认知断层。
提及片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经典《小森林》,后者虽同样带有理想化的滤镜,但通过晨露沾湿的野菜、灶台升腾的炊烟等具象化细节,将观众带入可感知的生活场域。那些慢镜头下发酵的梅子酒、手工揉制的面团,都在虚实之间构建起情感锚点。反观《小山河》,其镜头语言始终漂浮在半空中,精心布置的竹篱茅舍像是摄影棚里的道具布景,角色们穿着崭新棉麻衫在田间摆拍的姿态,与其说是劳作不如说是走秀。这种对“美”的过度洁癖式追求,反而消解了乡村应有的粗粝质感。
选角失误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除吴彦姝饰演的外婆尚能撑住场面外,其余演员仿佛误入片场的游客。女主两位发小的表演充斥着偶像剧式的矫揉造作,她们白皙的皮肤与精致的妆容,在晒得黝黑的真正的农人对比下显得尤为刺眼。当这些带着都市审美印记的面孔出现在插秧场景时,产生的不是化学反应而是违和感,人物与环境的割裂直接导致情感戏全面崩盘。那些本该催人泪下的和解桥段,因缺乏生活逻辑支撑而沦为空洞的情绪宣泄。
创作者显然陷入了某种符号崇拜陷阱。他们固执地认为乡愁可以用腌菜坛子的特写镜头来诠释,试图用美食记忆替代复杂的心理嬗变过程。于是我们看到青禾与母亲的关系和解简化为一碗手擀面的蒙太奇,原本该有的代际冲突被草草带过;三角恋情变成毫无张力的拉锯战,角色动机模糊到需要观众自行脑补。更荒诞的是乡村网店这个设定,既未展现数字经济对传统社群的冲击,也没能刻画新农人的奋斗图谱,纯粹成了满足都市想象的审美装饰品。
回溯导演彭臣的创作轨迹更显讽刺意味。早年《走路上学》里孩子们溜索过江的真实影像犹在眼前,那时镜头里带着泥土芬芳的勇气与生命力。而今同一位导演却让傈僳族姑娘变身网红脸主角,把血脉相连的姐弟情改写成狗血三角恋。这种创作转向绝非简单的风格演变,而是暴露出创作者在商业诉求与艺术追求间的迷失。当镜头不再聚焦真实的生存困境,转而追逐流量密码时,那些被滤镜柔化的稻田倒影里,再也映照不出中国乡村的时代切片。
归根结底,《小山河》的症结在于创作态度的根本转变。当创作团队放弃田野调查转而依赖网络大数据,当真实人物让位于算法生成的角色模型,这样生产出的影视作品注定是无根浮萍。银幕上的青山绿水越是精致唯美,越反衬出创作者对土地认知的浅薄。或许我们该追问:在短视频塑造新型乡愁的今天,电影人究竟应该做田园牧歌的传声筒,还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