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马里亚诺·利纳斯聊《花》:我的自译版观影感受

在电影历史的长河中,若它能像古老神话一样,以传说和寓言作为构建的基石,那么罗西里尼于1950年在戛纳首映的作品《火山边缘之恋》(Stromboli,1950)的结局绝对不容被忽视。从情节层面来看,这部电影并无太多标新立异之处,它讲述的不过是一段看似普通的轶事,很容易与同期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如春笋般冒出来的其他新现实主义佳作相混淆。故事围绕着一名女子展开,她因躲避战乱而困于难民营之中,之后答应嫁给一位意大利青年,并跟随他前往第勒尼安海南部一座极为贫瘠的岛屿上的家乡开启新的生活。这位女子容貌美丽、学识渊博,然而性格敏感;与之相对的是,那位青年尽管对她关爱有加、百般迁就,却始终难以摆脱自身粗鄙、无知且鲁莽的本质。与此同时,这座岛屿自然环境恶劣,常年干旱少雨,而一座始终保持活跃状态的火山宛如邪恶之神一般,主宰着岛上居民的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子渐渐意识到,这座本应充满自由的岛屿已然变成了囚禁她的牢笼,影片细腻地刻画了她在这看似开阔却实则压抑的环境中逐渐被“囚禁”的心路历程。在影片的结尾,女子毅然决然地选择逃离,她做出了一个近乎神秘的举动——登上了正在剧烈喷发的火山。在最后的画面里,她宛如一位神圣的人物,静静地凝视着眼前那片既辽阔又令人心生恐惧的景象。

马里亚诺·利纳斯聊《花》:我的自译版观影感受插图

为何这个结局会被赋予如此重要的意义呢?关键在于扮演这位女子的演员——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她可是当时全球最顶尖的女演员之一。回首往昔,她曾凭借卓越的演技让希区柯克和鲍嘉等大师为之倾心,也曾以高贵的姿态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宫殿之中。就在出演《火山边缘之恋》中这名无名农妇角色的前几个月,她还成功塑造了圣女贞德这一经典形象(该版本由维克多·弗莱明执导于1948年推出,褒曼凭借此角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如今,这样一位光芒四射的女性,却爬上了喷发中的火山山坡,仿佛主动将自己作为祭品奉献给了这座火山。而在火山的另一侧等待着她的,既不是与她在《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中有过精彩合作的搭档,也不是《美人计》(Notorious,1946)里的旧相识,而是罗西里尼——这位极具现代意识的导演,他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为电影艺术注入新的活力。长期以来,电影行业充斥着大量虚假的室内布景,而罗西里尼大胆地将镜头转向了真实的世界。影片的最后一幕,恰似一场庄重的“仪式”:一位曾经的“公主”舍弃了所有的荣华富贵,告别了那些浮夸与虚伪的装饰,几乎赤着双脚奔跑在干裂的土地上,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弥漫着硫磺烟雾的环境之中,最终投入了一个性格阴郁、脾气古怪但却善于观察生活、能够从平凡事物中汲取诗意与真相的男人的怀抱。(值得一提的是,英格丽·褒曼经历了三段婚姻,此处所指的是她的第二段婚姻。1950年5月24日,她在与林德斯特伦离婚后,与罗西里尼在意大利喜结连理。不过,由于罗西里尼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大、嗜赌以及风流成性等问题,这段婚姻仅维持了7年便宣告结束。)

试想一下,如果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并非由英格丽·褒曼来饰演,那么这个结局还会具有如此独特的魅力吗?倘若与她一同登上那座象征着救赎的火山的不是她在《卡萨布兰卡》中饰演的伊尔莎,也不是《美人计》里的艾丽西亚(这两个都是她塑造的经典角色),这个结局是否还能拥有同样的分量呢?《火山边缘之恋》的拍摄开创了一个先河,它首次让演员过往辉煌的演艺生涯为虚构的故事场景增添了额外的深层含义。在这部电影中,登上火山的女子不再是简单地“扮演”女王或圣女贞德,她本人就如同真正的女王和圣女贞德一般,将自身的魅力与气质融入到了角色之中。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