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影评如下:
这是一部被植物哲学深度浸染的艺术瑰宝,其叙事肌理完全生长于自然生命的韵律之中。创作者以根系般的敏锐触觉,在银幕上编织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场域,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智慧秩序。当镜头对准那些静默生长的生命体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正站在重新定义“存在”的临界点——人物与草木的每一次凝视、触碰乃至呼吸共振,都在瓦解着固化的认知边界,催生出充满包容性的新生主体性。
贯穿三个历史阶段的叙事脉络中,无论是初遇时的惊奇探索者、沉浸其中的感知实践者,还是追问本质的思想旅人,他们的共同轨迹并非知识积累的单向度攀升,而是生命关系网的渐进式觉醒。影片刻意回避了将植物符号化为人类镜像的创作陷阱,始终保持着对异质生命的敬畏距离。这种创作姿态恰似苔藓附着岩石的生长方式:既紧密相连又各自独立,在差异共存中构建起真正的生态对话。
导演茵叶蒂展现出惊人的克制美学,她拒绝将镜头粗暴切入微观世界的奥秘,转而用长镜头捕捉晨露滴落时的重力轨迹,用全景框取年轮扩散的同心圆纹路。这种视觉语法暗合植物的生存智慧——谦逊地接纳光照角度,耐心地等待季节轮回,通过地下菌丝网络实现跨个体的能量共享。当人类的时间焦虑遭遇植物的永恒节拍,线性叙事的逻辑壁垒轰然崩塌,取而代之的是根系穿透地质层的深邃时间观。
影片的空间架构犹如竹鞭般悄然延展,看似离散的三个时空实则通过地下茎系形成隐秘联结。这种块茎状叙事结构完美复现了植物思维的核心特质:去中心化的网络节点、无等级的能量流动、突破疆域限制的生长态势。镜头语言不断提示我们关注“间隙”中的生机——树冠层与地表苔藓间的光斑跃动,枯萎落叶转化为腐殖质的物质循环,都在演绎着生命共同体的协作诗篇。
这部影像寓言最终指向某种革命性的认知转型:当我们学会像凤仙花传播种子那样分享智慧,像榕属植物支撑彼此根系那样相互托举,便能突破物种孤立的牢笼。在慢速流转的植物时间里,每一帧画面都是通向生命本源的虫洞,也是观测宇宙脉动的棱镜。这种将生态伦理具象化的影像实验,已然超越传统电影的叙事范式,成为唤醒跨物种共情能力的媒介装置。
若国际电影节设有“最佳生命教育奖”,该作当仁不让;而就其艺术完成度而言,金狮奖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