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当离婚导师为家庭电影站台:这场荒诞营销如何把温情片炒成舆论火锅

当"离婚劝解员"遇上"家庭守护者",这场荒诞的营销闹剧堪称年度影视宣传奇观。一部本应传递家庭温情的电影,硬是被片方玩成了行为艺术——邀请以毒舌著称的傅首尔解读亲子关系,让离家出走的苏敏为坚守家庭的母亲代言,这般魔幻操作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当离婚导师为家庭电影站台:这场荒诞营销如何把温情片炒成舆论火锅插图

观影时最强烈的感受,是替银幕里的猪妈妈捏了把汗。这位照顾瘫痪丈夫十余年的角色,在现实嘉宾口中竟成了需要"觉醒独立"的典型。傅首尔高举"父母低估论"大旗,将养育艰辛解读为精神枷锁;苏敏则把自己的自驾出走经历与电影强行关联,高喊"活出真我",全然不顾角色背负的家庭责任。这种将温情故事解构成叛逆宣言的做法,就像给清粥小菜浇上整瓶辣椒油。

耐人寻味的是,如此拧巴的营销反而催生了8.6分的高口碑。细看观众构成,多数打分者恐怕是冲着话题人物而来。

片方为破圈可谓煞费苦心,把家庭伦理片包装成女性觉醒宣传片,就像用佛跳墙配麻辣小龙虾。虽然食材碰撞出火花,却掩盖了原本的风味。当离婚律师主讲婚姻保鲜课,这种认知错位带来的荒诞感,比电影本身更具戏剧性。

宣发团队似乎认定观众存在分裂人格:既渴望传统美德又向往自由,既赞美奉献又羡慕洒脱。他们像走钢丝般制造话题争议,用流量密码替代艺术表达。不如干脆请反串艺人演父亲角色——既然宣传比正片精彩,谁还在乎真相?

若给这部作品打分,1分恰如其分:所谓家庭温情只是幌子,暴露的是创作与营销的割裂。与其叫《浪浪山守护记》,不如改称《离婚启示录》。那些强行嫁接的现实议题,就像塑料假花,再鲜艳也没有生命力。

至于为何不打零分?这一分是给创意的"勇气嘉奖"——能把正能量故事搅成舆论漩涡,也算另类成就了。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