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在影院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时的惊艳感受。虽然不少观众对影片改编传统故事颇有争议——将原著中"拆骨还父,割肉还母"的弑父情节,改成了父慈子孝的温情路线。但新版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反而将反抗对象从家庭父权提升到了天命层面。
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既符合主流价值观,又保留多元解读空间,让不同观众都能找到共鸣。
当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掀起观影狂潮时,我原本兴趣寥寥。直到在流媒体平台看完,才确认其质量确实逊于前作。
片中角色表演充满样板戏痕迹,连终极对决时喊出的口号式台词都显得生硬尴尬。哪吒从顽童到复仇者,再到"革命者"的转变尤为突兀。讽刺的是,这个立志当英雄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没真正关心过陈塘关百姓。当他站在城墙上慷慨陈词时,脚下踩着的尽是百姓尸骨。
原著中哪吒闹海是因龙宫欺压百姓,而电影却简化为私人恩怨。被岩浆吞噬的民众,甚至没换来哪吒一滴眼泪——他所有的悲痛都只留给父母。
魔童形象受欢迎确实有其道理:
- 打破"乖孩子"框架的叛逆人设
- 像说唱选手般挑战常规却心怀正义
- 在竞争社会,适度叛逆反而更受家长认可
就连敖丙也在影响下突破父权束缚,与哪吒共同抗争。而申公豹的洗白更值得玩味——他本质不坏,只是被仙界体制压迫的另一个"哪吒"。
所谓"反抗天命",不过是天命写好的剧本。就像《封神演义》本就是天庭编排的舞台剧,无量仙翁炼丹闹剧发生时,云端的神仙可能正嗑着瓜子看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