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的奇妙世界里,总有作品能带给我们别样的观感,或是惊喜连连,或是略带遗憾。近期观赏的一部作品,便让人陷入了这样一种复杂的情绪之中——有惊喜之处,可更多的还是那难以言说的可惜。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怀揣着一份期待,始终在静静等候,等候着一个能让我眼前一亮、让这部作品彰显出独特魅力的时刻,一个能证明它并非只是简单借鉴经典之作《黑天鹅》的时刻。然而,事与愿违,从那镜子砸碎的瞬间起,一种熟悉感扑面而来,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失落,暗自思忖:完了,恐怕又是如此。
从剧本层面来看,这部作品倒并未完全照搬《黑天鹅》的整体叙事方式。毕竟,国内的创作环境与题材特点,使得它很难彻底地去模仿那种极端戏剧化的风格与形式。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它在表面进行了本土化的叙事思路魔改,将核心戏剧冲突从原本的特定元素转变为了母女关系,看似有了一些新的尝试,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内核并未真正跳出固有的框架。除了这些表面的改动之外,它并没有给观众呈现出任何真正新鲜的东西,仿佛只是在旧有的模式下进行了一次换汤不换药的包装。
在演员的表演方面,倒是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张子枫的表演无疑是一大惊喜,她凭借自身独特的气质与扎实的演技功底,为角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马伊琍的表现也相当不俗,将角色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诠释得较为到位。然而,即便她们的发挥已经算是不错,却依旧没能完全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
联想到国外演员的表演,我们对表演的标准往往更高。《黑天鹅》中的娜塔莉·波特曼(此处推测“波波”应为笔误),即便已经凭借出色的表演获得了诸多赞誉,可在一些严苛的眼光看来,也并非完美无缺。而这部国内作品中演员的表演,与那种更高水平的表演相比,显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细细思索,《黑天鹅》的成功,其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是踩在了戏剧表演文化和工业化表演之间的平衡点上。在这种专业化的表演层面,像波特曼这样更偏感受性的演员,偶然间进入到了一种成功类型的表演范畴之中。例如妮可·基德曼等演员在某些作品中的表现,当一些美国演员开始重走欧洲女演员已经走过的路时,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演文化在彼此适应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隔阂,这种隔阂所带来的互相反击,反而促成了表演文化融合过程中独特的“灾难后果”,却也成就了一种别样的魅力。
对于我们国内的影视行业而言,真的不希望看到一种更为工业化制作的表演模式在中国生根发芽。我们迫切需要从自身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里去探寻、去挖掘,找到一种全新的、真正适合本土人物和文化的表演方式。与此同时,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应当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影视行业才能不断进步,创作出更多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