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时,泪水不知不觉模糊了视线。这部影片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记忆深处关于校园生活的大门。那些逃课的肆意、沉浸在音乐中的沉醉、与朋友欢聚时的畅快,以及为心中坚信之事全力拼搏的热血,一一浮现眼前。在如今极右势力再度兴起的大环境下,这些左派学生的校园故事,宛如黑暗中的微光,直击心灵,令人动容。身边人对政治的麻木不仁,也让我深感失望,毕竟政治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处褶皱里,怎能视而不见?优太和洸,恰似旧友的身影,曾与我亲密无间,却不知何时起了嫌隙,那份失落如巨石压心。回首往昔,自己也有过类似的伤人之举,或许在对方眼中,早已积攒了无数不满。虽共同好友竭力调和,裂痕却再也难以弥合,从无话不谈变为杳无音讯,余生或许再难相见。导演的镜头语言温婉细腻,末段洸诚挚邀约,优太无奈拒绝,那声声“下次见”,终究是散场的序曲,真盼他们能冰释前嫌,重拾旧谊。
在我熟稔的社交圈里,志趣相投者寥寥,可相聚时依旧满心欢喜。这些中学时代就相识的挚友,彼此父母皆知姓名,仿若学生时代友谊的至高勋章。我们性格迥异,却始终相互牵挂,岁月流转,情谊不断,这般缘分珍贵如金。只是,正如电影里的青春群像,毕业如同一场风暴,将众人吹向四方。我满心期许,能与他们做一辈子的知己,抵御时光的冲刷。
踏入大学,邂逅了诸多同好,我们对政治葆有敏锐洞察,因共同爱好紧密相连。然而,毕业后的现实像是一道无形藩篱,虽重逢时热情不减,却再难复刻昔日校园里群聚嬉闹的纯真时光。相较于老家的朋友,他们与我灵魂更为契合,是自主选择的志同道合者,对政治怀揣热忱,可关系大多局限于一对一的小众交往,那个呼朋引伴、热闹非凡的青春派对,似乎已尘封在记忆深处。
音乐,是我与影片主角共有的慰藉。步入职场后,孤寂感如影随形,愈发依赖那一个个音符编织的避风港。朋友各奔东西,各有生活轨迹,相聚成了奢望,成长的代价便是告别曾经的随性,被规则牢牢框定。但生活还得砥砺前行,不是吗?
优太和洸,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殊途同归。洸身为日籍韩国人,在电影构建的世界里,是被社会边缘化、时刻处于监控之下的群体,被视为潜在威胁。他怀揣改变现状的热望,渴望为族群搏出一个光明未来。静坐示威的胜利,让他怅然发觉,变革的推动竟全仰仗掌权者的良知觉醒,效率之低下令人沮丧,可身为平凡一员,又能如何破局?优太呢,出身富贵却不羁反叛,只求今朝欢娱,然而他甘愿扛下恶作剧的苦果,只为成全洸在校的权益,哪怕代价是自身前途的崩塌。二人以各自的方式,为心中所重倾尽全力,那场告别前的恶作剧,满溢着复杂深沉的情感,令人揪心落泪,也让人对青春的抉择与坚守,有了更深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