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春节档期,众多影片角逐激烈,最终《哪吒之魔童闹海》脱颖而出,成为票房霸主。这部由可可豆公司倾力打造的动画大片,在全球范围内斩获了超过153亿的惊人票房成绩,遥遥领先于以往的中国电影票房记录,创造了一个难以超越的动漫传奇。
哪吒的故事蕴含着古希腊悲剧的经典元素,这类悲剧通常描绘正义斗争在遭遇挫折与失败后的无奈,以及美好幻想的破灭,旨在谴责邪恶、弘扬正义,给予人们激励与启示。古代悲剧常以神话传说为背景,或以王公贵族为主角。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展现了比现实中的人更为高尚的形象。
哪吒的故事完美体现了古希腊悲剧的三大核心特点:发现、逆转和性格弱点。“发现”指的是从无知到知晓的转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被调包的“灵丸”,难以接受自己身为“魔丸”的命运;同时,申公豹也发现了无量仙翁的阴谋,并毅然决然地帮助陈塘关抵御外敌。影片中还多次出现“逆转”情节,这是古希腊悲剧中常见的元素,指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发展。例如哪吒与敖丙身份的互换、敖丙立场的转变、申公豹形象的变化以及敖光和无量仙翁的反转,都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此外,哪吒作为“魔丸”,具有性格暴躁、骄傲自满和任性自我的性格弱点,但这反而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增强了他的人格魅力。
哪吒这一题材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佛教与道教的融合,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哪吒形象。从《哪吒闹海1979》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一系列作品实现了题材的重大飞跃,也见证了哪吒从“弑父”到“弑神”的转变。轻微的“弑父”情结反映了哪吒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哪吒闹海1979》中,哪吒因贪玩误杀龙王三太子敖丙,导致李靖对哪吒的行为极为愤怒。为了保护陈塘关百姓,哪吒选择了极端的方式——“削肉还母,剔骨还父”,以断绝与父母的关系,体现了他对父权话语体系的反抗。而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则展现出了“弑神”的情节,他决定挑战神权秩序,对“天元鼎”进行爆破,无疑是对上层规则的一次大胆冲击。饺子导演在这两部作品中对这部分情节的处理堪称完美,将其打造成适合全家观看的合家欢动漫,为哪吒系列的高票房和高热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还呈现出一种清晰的镜像结构。根据法国精神分析学大师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影片中的两个主角——哪吒和敖丙,作为原本对立的魔丸和灵丸,具有明显的冲突。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两人从最初的对抗逐渐转变为好友,体现了镜像结构中的互相转化。而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这种镜像关系更加突出。敖丙肉身消散后附身于哪吒,使得一个身体承载了两个灵魂。哪吒的形象也在俊俏外表和烟熏妆小鬼之间切换,使两者的镜像关系更加明显。此外,哪吒与申公豹之间也存在着镜像关系。申公豹作为“仙界打工人”,经常被迫为其他大人物处理“脏活”,被仙界这个象征社会等级体系的制度牢牢压制,不敢反抗。如果哪吒最终没有选择挑战这个等级体系,他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申公豹?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无产者在这次革命中失去的只是自己颈上的枷锁,而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哪吒就像一位激进的革命者,勇敢地向魔、妖、人、仙这套不平等的话语体系发起挑战。
《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合家欢动漫,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它巧妙地将中国的神话体系与现代故事结构相结合,引发了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反思。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美的制作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深刻思想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