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影视点评

《唯一的家园》——导演遭暴力对待,拍纪录片有啥用?——《唯一的家园》影评

近日,一则关于本片联合导演哈姆丹·巴拉尔遭遇暴力袭击并被拘禁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这让我不禁再次翻开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唯一的家园No OtherLand》,想要深入探究它究竟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唯一的家园》——导演遭暴力对待,拍纪录片有啥用?——《唯一的家园》影评插图

这部影片将镜头聚焦在约旦河西岸南部马萨费尔亚塔村庄,生动地记录了巴以冲突背景下,以军依据命令对巴勒斯坦人村庄进行反复骚扰以及强制拆迁的种种行径。透过这些画面,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巴勒斯坦村民在长期暴力压迫下所展开的顽强抗争。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是由巴勒斯坦村民和以色列人权记者携手创作的,其叙事结构按照季节依次展开,从2019年夏一直延续到2023年10月才最终完成。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片土地的“拉锯战”至今依然没有找到解决之道。

影片中的主角巴塞尔,是一位年轻且充满激情的巴勒斯坦活动家,同时也是这个村庄土生土长的人民。他的经历无疑是整个社区命运的一个缩影。巴塞尔的父亲同样是位活动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亲眼目睹了父母为了守护土地而进行的艰苦斗争。这种世代相传的斗争是无比复杂且漫长的,它就像一场无情的消耗战,不断地消磨着人们的意志力。因为以方采取的策略十分狡猾,他们总是虚与委蛇,通过各种手段掣肘巴勒斯坦人,拖延时间,消磨他们的耐心,让他们陷入无尽的绝望之中。他们企图让村民们在长期的失败积累下,最终选择搬迁并放弃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从一间小小的淋浴间到整个村庄,都在这样的策略下逐渐消失。

尤瓦尔是巴塞尔的记者朋友,来自以色列。他以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巴以人民友好相处、展开合作的可能性。起初,巴塞尔担心尤瓦尔只是出于同情或者有其他利用的目的,但尤瓦尔用实际行动和真诚的陪伴证明了自己内心的善意。

然而,这其中的差异却让人深感唏嘘。尤瓦尔作为以色列人,拥有黄色车牌,这使得他在很多地方都能畅通无阻。他可以自由地前往以色列的家中看望母亲,也可以毫无阻碍地到巴塞尔的家里拍摄纪录片,似乎能够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巴塞尔作为巴勒斯坦人,却没有这样的自由。他的家就在这片村庄,他被困在这里,无处可去。如果他不坚守家园,不守卫这片即将覆灭的土地,那么他将像失去根基的水草一样,漂泊无依。而且,他所拿到的绿色通行牌意味着他被限制在西岸范围内,即便想要离开这里,也面临着重重障碍,可谓是进退两难。

由此看来,尽管巴塞尔和尤瓦尔的个体命运紧密相连,但社会分化和历史矛盾所带来的权力差异却如同一道无法逾越的藩篱横亘在他们之间。比如“共情”这一情感,当优瓦尔理解巴塞尔时,会不会夹杂着一丝怜悯?而巴塞尔理解尤瓦尔时,又是否会带有一丝羡慕?这无疑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

从制作层面来看,这部片子算不上精良。它采用了手持摄像机镜头与历史档案影像相结合的方式,片中有大量的镜头晃动不已,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得知,拍摄者正处于被驱逐和殴打的境地。而这些眩晕的镜头更加直观地呈现出了他们所处的艰难处境,让观众在观看时不禁感到不安。

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沉重的心情,看完后我沉默良久,不知该说些什么。尤其是其中铲平学校的画面,更是让我不忍直视。面对这样的场景,我坦言这超出了我的生活经验,我无法真正切身体会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哪怕只是感受到一点点他们的处境,都让我痛苦不堪。我甚至悲观地认为,从改变现状的角度出发,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或许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虽然通过拍摄纪录片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事情的发生,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来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呢?如果拍摄仅仅被看作是一门手艺,那么若干年后,人们或许只会自满地从这段影像中感叹人类智能的伟大。而对于那些针对人为灾难的呐喊,在未来的时光里,可能呐喊从未停止过。历史所埋下的矛盾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矛盾也在不断地积累和加深。

在我看来,这部从巴勒斯坦视角出发的纪录片更像是一种对和平的呼吁。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我只是一名旁观者,我没有资格去评判当事人会如何看待这部片子。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比如导演被绑架这一事件,似乎让这部片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巴以冲突的催化剂。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