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电影很少会犯困,哪怕是那些节奏缓慢的文艺片。然而,《哪吒2》的最后四十分钟,我却差点在电影院里睡着了。
我认可《哪吒2》出色的动画制作水准,也欣赏它适合各个年龄段、能够凝聚人心的独特魅力,就如同《流浪地球》一样。确实应该把它当作一部商业动画片来看待。“图个乐子就行”,这是更为恰当的观影态度,毕竟春节走进影院是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不过,看到不少人对《哪吒2》的主题大肆吹捧,我还是持有保留意见的,它在商业片中算不上最佳。
在影片初期,哪吒为了拯救敖丙,非常乐意前往天庭“考公”(这种考公升级的情节真的是中国网文和影视的一大特色),还笑着说“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可我想问的是,之前那“是魔又如何”的态度去哪儿了呢?这两者看似都是在表达个性与自我,但内在逻辑却有着很大差异。魔和仙本就是两个不同的种族,仙一直在压迫魔,将其视为危险的异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说,哪吒似乎愿意进入权力体系,哪怕被权力异化、成为压迫者的一部分也在所不惜(虽然他后来反抗了压迫,但这种反抗也存在问题,后面会详细分析)。在这里,哪吒还是表现出了汉代之后儒家那种招安与进体制的观念。其实我很期待看到哪吒如何成长,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认同,而不是遵循强势话语的逻辑。
打个后殖民的比方:一个中国人在申请加入美国籍时,幻想自己能摆脱“落后世界”的标签,成为第一世界的一员,嘴里说着: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我自己说了算!哪吒竟然可以轻易放弃自己的认同,去遵循力量与霸权的逻辑,这与第一部中他对自我认知的成长相比,实在是太荒谬了。
在《哪吒2》里,哪吒从来没有真正反抗过权力结构本身,他所做的只是选择性地进行破坏(打打杀杀),所以很多评论所说的反抗强权的主题并不成立。他真正想要打败反派的动机是什么呢?是因为亲爱的爸爸妈妈被杀了,他要报仇!第二,如果不是将仙的善恶彻底颠覆,让他们邪恶的一面完全暴露出来,让小孩都能看懂,哪吒是不会意识到权力结构本身存在问题的(哪怕他在闯关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了其他视角的叙事)。“权力是因为坏才不好”,也就是说“权力和强权可以是好的,是可以被招安的”。这种观念过于保守、陈旧且妥协,却被说成是“反抗精神”,其实用惩恶扬善来形容更为恰当,实在令人感叹。
我们也对《哪吒2》中的善恶观提出质疑,比如超雄小朋友哪吒可以为了父母大开杀戒,却对被屠城的百姓几乎没有什么感触,这可以说是只注重家庭伦理的小义,而忽略了社会层面的大义。看到后面,那些公式化的爹死妈死兄弟死的剧情反复出现后,我也释然了:导演大概是想拍一部弘扬孝道、歌颂亲情的片子。整个影片描绘的是中产幸福家庭小朋友的幸福成长历程,他(这里我用“他”)得到了父母全身心的支持和宠爱,可以做自己,甚至偶尔违反公德“小小叛逆”一下也不用担心犯错,因为有家庭的权威在背后撑着。
这真是新时代家庭的美好图景啊!大家不妨多多结婚生子,组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