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影过程中,我留意到不少差评,它们似乎将观众卷入了一场奇特的讨论:单亲妈妈究竟是不是悲惨的。
仔细探究后我发现,这场讨论的核心竟成了比惨大会。有人觉得王铁梅的生活环境相较于其他单身妈妈不算惨,于是便认定这部电影脱离现实,是样板戏而非佳作。
在我看来,这种评判思路有误。欣赏电影不应只为比惨。若仅因主角比刻板印象中的人物更惨就拒绝感受其情节,那实在不明智,反正我是不会这么做的。
而且,我喜欢这部电影并非因为王铁梅惨不惨,或是单亲妈妈应不应被视作悲惨群体。在我看来,单亲妈妈不过是个标签罢了。
我真心喜爱此片的原因在于,这是首次在大陆电影中看到多个性格复杂的女性角色。
就拿王铁梅来说,她性格丰富多样。她坚强独立、重情重义,会帮助小叶,工作家务两不误。但她也有明显缺陷,控制欲强、过度保护女儿,会越过女儿向班主任投诉同学,干涉女儿人际关系,与小叶起冲突时还会口不择言。
她并非完美无缺的单身母亲,正因如此,我才被这部电影吸引。国内终于有电影开始刻画鲜活真实的女性形象了。
电影还聚焦于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解与再冲突。
两位男性在餐桌上暗自较劲,可转头坐上专车,言语间仍暗流涌动,而小马却给“对手”赖以生存的订单点了五星好评。王茉莉埋怨铁梅没带她出国,气呼呼地说长大后就会像小叶一样“恋爱脑”“倒贴”。冲突加剧,母女僵持不下,小叶突然滑跪到茉莉面前颤抖着认错。
这个缺爱的女孩为平息冲突,甘愿承认自己是一无是处的“倒贴”大人,仿佛自己的存在就是错误,她半跪着向坐着的王茉莉认错。
那一幕让我心头一震,小叶的形象瞬间鲜活起来,她的这一跪,道出了所有害怕冲突之人的心态——只求停止争吵,哪怕要自己为莫须有的错误磕头认错。
看到这里,我眼眶湿润。
诚然,这部电影有不少可改进之处,但它为国内女性主义电影迈出了奇妙的第一步。它关注到电影中的每个人,点明庞大无奈的“结构性压迫”,在这种压迫下,每个人都有几分荒诞,却无人罪大恶极。
它记录了女性萌生的自我意识,让王铁梅们无需以悲情视角讲述故事,也如实记录了女性间的相互吐槽:铁梅吐槽小叶恋爱脑,小叶吐槽铁梅选了不般配的小马。
而影片结尾,传递出一种宝贵且温柔的觉醒态度:为他人鼓掌的人值得称赞。
当大家都争着上台展示自我时,台下能心悦诚服为他人的精彩鼓掌,这便是美好之事,比堆砌影评术语给出差评更有爱、更高尚。
面对这部电影,我这个观众选择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