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场景:从圣彼得堡夏日白夜的静谧街道,切换至巴黎夜晚那游离闪烁的霓虹灯下、悠悠游船旁以及弹唱者的身旁,再到巴黎白天熙熙攘攘的人群与汽车喧嚣的街头。
2.心理表现:原著里情感如汹涌浪潮般剧烈爆发,热爱与悔恨的情绪浓烈得仿佛要冲破纸面。而在影片中,却巧妙地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克制与内敛。比如采用非专业演员(模特出身),他们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质朴,更贴近角色真实的状态;运用人物局部特写,聚焦于细微之处,让观众能从这些细节中去揣摩人物内心;还有极简主义的人物行为,简洁而富有深意。其中颇为有趣的几点值得一提:①片中的对白大量采用原著对话,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魅力;②男主有个特别的癖好,喜欢用录音机记住臆想画面和美好事物,这和原著中“幻想家”爱幻想的特质有相似之处,本质上反映出欲望的强烈渴求与虚无主义惰性之间的矛盾;③男主画作中的人物均无表情,这与布列松的极简主义镜头风格相呼应,业余演员表情少、局部非面部特写、空境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人在城市中的疏离感与孤独感;④通过弱化原著中奶奶的作用,着重强调了女主选择爱情的自由,减少了外界因素对人自由选择的影响,更加关注当事人自身的存在与感受,将焦点从人物之间的矛盾转移到人物自身的矛盾上。
3.去戏剧化:原著带有浓厚的宗教性与救赎主题,而在影片中则深入探讨现代人的存在困境。可以说,这是将原著的浪漫救赎悲剧转化为了对都市冷峻的凝视。布列松秉持着电影应捕捉真实而非单纯追求戏剧性的理念,所以摒弃了原著的夸张情感。(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我想和你们互动一下,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对你情感冲击极大的人和事,你会怎么做呢?是像火山喷发般剧烈爆发,还是默默冷静流泪呢?我可能会是前者啦(´๑•ω•๑`))
ps:男主帅到让人移不开眼,女主美得惊艳,简直太让人上头了!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