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完《好东西》这部影片后,我留意到了不少友邻给出的评论。其实早在之前,我就觉得这部电影挺“有意思”的,身边一些关系很好的朋友对它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有人只打一颗星,有人则给出五颗星,这种评价分布仿佛呈现出一种二项分布的特点。
观影结束后,我发现很多朋友对它的好评是有充分理由的。影片中对于日常声音的想象十分独特,尤其是对某些特定人群的精准刻画,着实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女权表演艺术家”这一形象的塑造,就充满了趣味和新意。
不过,我和部分朋友对这部电影不太满意的地方,或许可以用朋友的一句话来概括——它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很像我身边那些动手能力一般的荷兰朋友的日常。这似乎能精准地戳中很多人的痛点。在我看来,影片所刻画的对象太过“上海化”了,当然,这可以被当作是一种刻板印象,也可以当成一个玩笑。它试图展现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连自己的日常起居都难以细致地照顾好,一旦离开大城市提供的便捷服务,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生存下去,只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一些观念。我不想对这样的观念做过多评判,也许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人。但我渐渐远离了这样的生活,不再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因为在这种生活中,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念头或者想做的小事,都需要拼尽全力,还不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有时候并非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本身,而是不喜欢影片中主人公所展现出的那种生活方式。电影的挖掘和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点上,它能够轻易地抓住一些浅显的社会矛盾,然后给观众提供一个可以批判的靶子。从这个角度看,它无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
有时我会重新思考两年前自己问过的问题: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好电影呢?现在我的答案大致如下:1. 要么这部电影能够在某个领域呈现出更具象的群像,从而带来某种真实感;2. 要么这部电影能够在人与人之间那种幽微的情绪之间,有着极为细腻的描绘。前者需要观众有大量切实的生活体验或者丰富的数据收集,才能看得明白,而后者相对来说更具普遍性。但这两点要做到都不容易。
最后,我想用朋友的一句话来结束这次的分享:在解决了一些非常基本的自力问题后,就能看到幸福么?生活本来就是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