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创作的广袤天地中,故事的构建往往围绕着独特的概念展开。就像有这样一部影片,其高概念设定为“一个父亲用守护表达爱,另一个父亲用杀人表达爱”,进而引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多样方式这一主题,而错误的方式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这样一个深刻的内涵。
为了将这一主题清晰地传达给观众,影片中的相关主角本应从不同角度对爱的方式进行阐述。比如有的家长会通过溺爱来展现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则会以严格要求的方式来体现爱意;有的家庭虽然物质匮乏,但爱意满满,而有的家庭物质富足却在精神层面显得荒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篇幅所限,这些关于爱的表达在不同角色身上只是浅尝辄止。除了阿乐父女之间的情感关系有所刻画外,其他角色大多只是作为背景存在,没有被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影片中阿乐女儿死后,阿乐邂逅傻女并跟踪守护她的片段十分动人,能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但可惜的是,这部分内容仅仅停留在“保护”的层面,对于阿乐和傻女这对特殊的“半路父女”关系,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展现。
此外,影片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故事的核心冲突与主题之间缺乏强有力的情感关联。故事的核心冲突是邱少年杀人,其背后的原因是父亲位置缺失以及成长过程中缺乏管教。然而,看完电影后,我们很难明确“父母之爱”与“邱少年杀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即使在结尾处凶手陈述自己对儿子缺乏管教,只能用“杀人”来弥补陪伴的缺失,但这样的情感振动依然不够强烈。而且,影片大幅缺失了凶手对自己儿子的情感交互刻画,即使是这种扭曲的错误的爱的方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整个故事前3/4对凶手的身份、动机毫无交代,仅仅是通过展示几个不同的行凶镜头来塑造凶手形象,缺乏对其内心的深入挖掘。不过从《罪行之外》这个标题可以看出,影片原本是想探讨犯罪之外更深层次的内容,包括凶手的背景、情感、罪行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何罪行无法避免的悲剧等。
或许是为了营造悬念和后面的大反转,使得凶手的行动和心理在75%的剧情里都处于一种迷雾状态。最后的推理环节是女警找到了邱氏母子的父亲身份,而阿乐在一瞬间就完成了推理,认为连环杀人案是掩盖,是父亲为了保护儿子故意犯下的罪行。然而,主角的推理过程没有思路展示,观众很难跟上节奏,导致高潮部分“恍然大悟”的效果大打折扣,只能依靠演员的演技和打戏动作来勉强撑起高潮场面。
如此一来,影片本想打造一个更具情感深度、能引发观众对主题深入思考的故事,但却采用了常规悬疑片的悬念预埋与处理方式,忽略了情感铺垫以及对背后主题的深挖,最终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最近在补看了一系列影视作品后,被其中的一些作品深深吸引。先是看了《九龙城寨》,随后顺着古仔又深入了解了背后的香港电影,于是开启了密集补看各种香港电影的模式,包括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在观看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与现在相比,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信息量巨大,影片中会有多方势力的刻画和角逐;二是情感密度很大,警匪犯罪电影作为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门类,其故事世界天然会涉及到“生死”“爱恨”等更为极端的情感。
如果用这两个特点来重新审视前面提到的影片,会发现在信息量层面勉强说得过去,但在情感张力方面却明显不足。